注册

发新话题

九州端午齐欢腾 精英主板任你拿 [复制链接]

101#

端午节的历史与风俗详考
[摘要]
端午历来被认为是恶日,不详之日。原因是五月已经是夏天,阴阳气息交会,容易损伤脾肺,又虫蛇尽出,因此必须注意养生;出于人文的因素,五月南方有取毒物制蛊伤人作为,俗以端午出生的孩子妨害父母,像孟尝君端午生,因此曾被要求遗弃。也因此就有了食黍、浴兰、挂艾叶、系五彩、饮药酒、不放逐贤臣等习俗。殷商、西周以来作为礼制,具有国家意志性质。
战国以后,由于端午习俗的必要性,国家意志转化为民俗。演化为多种形式,如食角黍、浴兰、竞渡等。北周时期,端午日黄河清五百里,分别被北周和隋朝统治者看成是谶纬,如河图洛书,因此五月五日开始成为大喜吉祥的日子。期间齐后主、唐代宗皆为端午出生,因此端午成为大吉大利的日子得到确认。屈原是伏清流死直的逐臣,因此从汉代以后为人们所纪念,对应习俗和隋朝瑞兆,成为端午纪念的名人,竞渡也因此与屈原有关。因为端午的反复变化,节日的热闹繁华,纪念屈原的情怀,因此引起诗人的诗兴,端午文学因此产生。
[关键词]
     端午,厚生,吉祥,习俗。
端午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当代法定的国家节日,还是世界文化非物质遗产之一。但是端午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如竞渡、角黍(粽子)、兰浴等习俗又是怎么来的,又怎么会联系到屈原?这些看上去不搭界的习俗为什么集中在五月五日?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内涵?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究竟有什么关系?似乎人们并不热心深究。著名学者闻一多20世纪30年代曾经写过《端午考》一文,[1]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也是传统的儿童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还认为与宫廷**验证等有密切的关系,学界认为离题太远。闻一多的《端午考》和1942年1月开始演出的郭沫若的剧本《屈原》[2]在创意上很相似,倡导民族赤子之心,都是为了抗战的需要,用心不在端午本身,不宜深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3]名列其中。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第二条要求“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因此,我们有必要考定端午节节日习俗的由来、变化和内涵。
一、端午食用角黍习俗。《仪礼》、《礼记》、《周礼》是西周以来三本关于礼的书,因此中国也称礼仪之邦。在《礼记》的月令记载,每年五月要给王进献黍,在礼制上属于蒸尝礼的范畴,所谓蒸尝就是将时令的和好的食品进献给祖宗、鬼神和君王。那么黍就是仲夏尝蒸之物了。按照《仪礼》的记载,吃法是饎,饎就是做成熟食,放在鼎中,加上水来煮,因为黍的颗粒很小,所以只能做成饼快或者蒸制。[4]
晋朝周处写有《风土记》一书,里边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5]就是说在仲夏端午这一天,煮鸭子和角黍吃,角黍就是粽子。黍的颗粒很小,又叫黍谷,不好单吃,所以要做成团块。说明至少晋朝,就有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了。《太平御览》卷三百五引用《尚书》中有葛伯仇饷一词[6],说商汤时期葛伯抢了农民的黍肉饷,还把农民杀了。所谓黍肉饷就是黍做成的熟食,也就是角黍的前身。所以食用粽子的习俗应该非常古老,从尧舜时代就已经相对存在,殷商时也很广泛。这大概是目前我们知道最早的关于吃粽子的习俗了。
为什么要在端午吃角黍,不吃别的,是古人出于对自然节气和人体关系的认识。古人认为,仲夏端午自然气息不利于人的身体,特别伤肺,而黍主肺,因此食黍可以安肺,当然食黍过量也会引起肺阴,产生毛病。[7],因此仲夏要“祭先肺”,君主行尝黍礼(《礼记·月令》[8])。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9]记载是夏至节日食粽,以新竹为筒蒸粽,则与古今都不同,说明当时民间吃粽子时间上有差别。当时吃的粽子相当于用竹筒蒸熟的黍饭。
二、端午浴兰菖、挂艾叶、系五彩、饮药酒、佩香囊等习俗。五月五日,传统认为是个不吉祥的日子。《史记·孟尝君列传》说孟尝君就是五月五日生的。孟尝君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田齐(公元前378年至公元前343年)的小儿子、齐宣王辟强(公元前342年至公元前324年)的弟弟,说“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10]就是说孩子长到门户高的时候,父母就要倒霉了。
汉代应劭的《风俗通》说,生男的不利于父亲,生女的不利于母亲。[11]究其原因,古人认为五月五日阴邪气最盛,五毒尽出。根据三礼,先秦时代,君王们一直研究治乱的办法,最终选择养,就是养身,满足人的需求和保养,这样就能够保证安定,弘扬道德。因此,用香草养鼻子、养身体,用舞蹈和色彩、美女养眼,用音乐养耳朵和身心,用五味来养口,用车辇来养腿,等等。因此就有兰浴、菖蒲浴、佩戴香囊等习俗,不仅仅是端午,平时也会这样,但端午必须这么做,因而形成礼制。
汉代的《大戴礼记》夏小正说:“午日以兰汤沐浴”。[12]认为五月见参星,参星是伐星,兰草可以避不详,事大神,还可以养生。至今**还有菖蒲浴的习惯。但古人讲养,又强调不能过度,所谓五色令人目盲,性为伐命之斧,等等。根据《吕氏春秋·任地》[13],冬至后五旬七日,菖蒲生,菖蒲为百草之先生者也,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可见菖蒲还是节候的标志,又由于菖蒲煮水具有杀毒功能,所以还会喝菖蒲酒,雄黄酒。
至于长命缕,也就是五彩线有两种说法,一是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说的为避免屈原为蛟龙伤害,二是把五彩丝缠在楝树叶上系在臂上,黄色在中间,可以长寿。后一种仍然是趋利避害行为,因为楝树苦,可以驱毒,五彩是神圣的意思,黄在中间,则反映了早期尚黄的习俗。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录说是为了避兵和瘟疫,比较接近原意。《山海经》记载,凤凰“五彩而文”,洞庭一带祭祀山神的时候往往都要用五彩作为贡献物品的边饰,也是一样的道理。[14]
还有一些失传的习俗,如汉代食用“枭羹”的习俗,认为枭是恶鸟,因此要把猫头鹰做成羹,赏给大臣和诸侯,以去毒厌胜。(见《史记·武帝本纪》)[15]还有把艾叶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用雄黄酒在小孩头上写上王字,以及端午驱鬼、向皇帝进美女、斗草,等等,这些现在都不大流行了。
由国家行为的礼制转化为民间的习俗,其时间应该在西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时代。由于礼制本身来自生活,有一定的科学性,因此民间得以保留,并根据需要逐步丰富。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常常流行;惊蛰以后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才逐步形成这些习俗,提醒人们珍爱生命。《隋书·地理志》说,五月五日,当时有行蛊的风气,就是抓获蛇等毒虫,让其相互残杀,最后剩下的用来作杀人武器,因此非常歹毒。[16]这是端午节日多种元素产生的共同点。
三、端午竞渡和纪念屈原习俗。根据三礼等书,在西周,帝王的车马普遍爱好以龙尾装饰,乘鸾路,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春末,要告舟备具,天子要乘舟举行宗庙祭祀大礼。四月份,天子又命令有司祈祷祭祀山川河流,举行大型的几天求雨仪式,要求各地各阶层人员想法设法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祈求丰年。
根据《穆天子传》[17],最早乘龙舟的是周穆王,乘鸟舟龙浮在洧水大沼中,乙本或作凫舟或龙舟。其他古籍中都称驾两龙而已。屈原《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18]。既然龙船是天子车驾,当然百姓不能使用。但礼崩乐坏之后的战国时期,就没有这些规矩了。因此屈原说的飞龙,应该就是龙舟,所谓飞龙,当然指的是速度,那么之后形成竞渡也就不足为奇。
汉代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龙舟鷁首,浮吹以娱”[19],是说划着龙船在水中飘游,奏乐。刘安认为,凡乱之所由生者,皆在流遁,流遁之所生者五。驾驶龙舟鸟首船是五者之一,但显然具有娱乐性质。后代的龙船歌和龙船调大概因此产生。《荆楚岁时记》引邯郸淳朴《曹娥碑》,记载五月五日东吴人在水中迎接伍子胥,曹娥落水,因此形成龙舟竞渡,亦成为纪念曹娥的日子。《越地传》说这一习俗为勾践创立。
《荆楚岁时记》记载,荆楚人为了纪念屈原,伤感其五月五日投水,因此在这一天一方为水军,一方为水马,演习打捞屈原,州将和百姓在两岸观看。而北方又有端午纪念在曹国割股饲晋文公的介子推。因此,竞渡有三个来源。其中荆楚为地方官方怀念贤臣行为,北方亦为怀念贤臣为民间行为,吴越纪念伍子胥也是民间怀念贤臣行为。同是梁朝的吴均写的《续齐谐记》[20]中也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水,因此产生包粽子一说,称这是屈原托梦。因此,纪念屈原比较普遍。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汉魏六朝文》卷十二有阙名《明堂月朔令》说,仲夏之月朔令曰:“振贫穷,惠孤寡,虑囚疾,出大禄,行大赏。其禁: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21]将逐功臣作为仲夏的禁忌,历史上最著名的逐臣是屈原,那么,联想到逐臣屈原也在情理之中。中国诗学代有鼎新,因此纪念屈原和文学创作就和端午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端午竞渡最早成为国家吉祥节日的是隋朝。根据《北史》记载:
昔周保定二年,岁在壬午,五月五日,青州黄河变清,十里镜澈。齐氏以为己瑞,改元,年曰河清。是月,至尊以大兴公始作随州刺史。历年二十,隋果大兴。臣谨案《易·坤灵图》曰:“圣人受命,瑞必先见于河。”河者最浊,未能清也。窃以灵贶休祥,理无虚发;河清启圣,实属大隋。午为鹑火,以明火德;仲夏火王,亦明火德。月五日五,合天地数,既得受命之辰,允当先见之兆。开皇初,邵州人杨令悊近河得青石图一、紫石图一,皆隐起成文,有至尊名,下云“八方天心”。永州又得石图,剖为两段,有杨树之形,黄根青叶。汝水得神龟,腹下有文曰"天卜杨兴”。安邑掘地得古铁板,文曰"皇始天年,赍杨铁券,王兴”。同州得石龟,文曰"天子延千年,大吉”。臣以前之三石,不异《龙图》。何以用石?石体久固,义与上名符合。龟腹七字何以着龟?龟亦久固,兼是神灵之物。孔子叹河不出图,洛不出书。今于大隋圣世,图书屡出。[22]
按照《北史》的记载,北周人认为,黄河清是他们的祥瑞,因此将保定年号改为河清。五月五日就成为吉祥的日子,而不是恶日、不详之日了。但是,隋朝的统治集团认为,黄河清是隋兴的标志,其原理是《周易》,又合天地之数,相当于河图洛书,圣人受命瑞先见于河,河清启圣,实属大隋,午为火,以明火德仲夏火,王亦明火德。月五日五合天数地数,既得受命之辰,允先见之兆。说明隋朝的建立具有合法性,是天道的表现。因此,强化了五月五日的吉祥特征,规定为国家庆贺的节日。再加上齐后主、唐代宗等都是五月五日出生,因此五月五日是大吉大利的日子自然也就稳当地确立了。
《隋书·地理志》说:“大抵荊州率敬鬼,尤重祠祀之事,昔屈原为制九歌,盖由此也。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二郡又有牵钩之戏……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23]根据《隋书》,纪念伍子胥、勾践、屈原已经统一为纪念屈原一人了。目的是移风易俗、趋利避害。隋唐统治者本系姻亲,自然承续,因此端午节是一个由国家节日的礼制转化成的民俗,又经过通过官方推动,确立为国家节日,逐步丰富定型和流传的重要节日。
由于地域原因,各地的端午过法还是有一些区别。古代端午有斗力之戏,因此发展到北方辽金就又有了射箭之戏,完全不同于西周的大射、乡射之礼。端午本身就有娱乐的成分,因此端午体育竞技、走马踏青、饮酒赋诗、服饰打扮、礼尚往来、敬老放殃等。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端午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但又因地制宜,各具特色。
四、端午和文学。端午节又叫诗人节。端午节选择屈原作为纪念对象也有必然性。屈原喜欢说的就是伏清流以死直,也应了海晏河清的谶纬。丰富精彩的端午也就成了诗人节。唐玄宗亦曾端午赋诗多首。其一《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说: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24]
    将端午看成是华节,是合天地之数,亦是隋朝已经论证过的结论。认为端午还可以食粽、长寿、陈义、风化等等,真是好上加好的日子。苏东坡《念奴娇》更是着意“佳人相见一千年。”有的还与放风筝联系起来。写端午的诗词很多,其中唐代中后期曾担任过徐州刺史的张建封《竞渡歌》描写竞渡的场面最为出色: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25]
     端午那天,天气晴朗,春花飞舞,竞渡还没有开始,欢叫声已经声声入耳,红旗导引,两岸美女的扑鼻香味让人马上就已经陶醉;彩旗飘舞,呼声雷动,龙舟竞发,男人们各显英雄本色。这样热闹的场面谁不想看看?多情的诗人们又怎么会没有诗呢!
端午,作为我国传统的节日,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漫长的历史,通过多元具象,表现了我国人民热爱和平、正直、高尚的情操,厚生乐生养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情怀,务实科学而美丽的生活方式。端午节是开放的绿色的节日。就在今天,过好端午节,对于展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质文化,体验美好生活情趣,和谐人伦关系,发展旅游事业,推动经济产业的综合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在都是很好的机会和载体。
战区:三区
服务器:天王山
角色名:萧红明
邮箱地址:14409118@163.com
最后编辑xiaoleba 最后编辑于 2010-06-13 19:57:43
TOP
102#

发生在端午节前夕的爆笑新闻--一条恶搞短信引发的粽子事件
今天上午,经理收到一条XX大酒店大堂经理发来的短信:“端午节快要到了,我们大酒店为了答谢广大朋友的厚爱,特请您拿起手机,到附近的超市柜台领取粽子一盒。领取方式:拿起就走,越快越好。”
    明眼人都知道这是条恶搞短信嘛,最后那句“领取方式:拿起就走,越快越好”在最最下面隔了好几行,经理是个40岁的人了,能看短信就不错了,看的时候也只看到了前半部分,后面那句压根没注意到,问题就出在这里了。
   那个大酒店离我们公司不远,每次上下班都要经过那里。下午,我和经理路过那里的时候,经理很神秘的告诉我,走,我们去这家大酒店吃粽子去,我很莫名其妙的跟着去了。因为来的次数多,显然服务员都很熟络,服务员一边热情的打着招呼,一边询问有什么事(当时还是下午4点左右,还不到营业时间),当时我们经理就把手机拿出来,说:“你们大堂经理发条短信叫我来领粽子的。”漂亮的女服务员一愣,然后礼貌的说,“我帮您问问,请稍等。”
    一会,一个40岁左右的女领班摸样的人来了,我们经理又把事情重复了一遍。那领班就打大堂经理的电话,哪知道还不到营业时间,大堂经理出去了,电话也打不通,领班急了,就把电话打到一个部门主管那里去了,主管问怎么回事,我们经理又把事情原委说了一遍,那个主管就打电话告诉那个领班,后面食堂不是有粽子吗,送一盒给这位顾客就行了。
    就这样,我们经理如愿以偿的拿到了粽子。当我好奇的接过经理手机里号称要发粽子的这条短信时,我才发现最下面的那句“领取方式:拿起就走,越快越好”,当即吓了一身冷汗,接着爆笑出声。我回到公司,把这事讲给大家听,把大家笑的眼泪都一把一把的。经理囧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妈哦,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

战区:电信三区
服务器:狼牙山
角色名:天仙MM
有效邮箱:516731340@qq.com
最后编辑天仙MM 最后编辑于 2010-06-13 20:23:46
TOP
103#

很无奈

客服电话永远打不通
TOP
104#

【五月粽香飘】我所知道的天津端午习俗
  文/云之舞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一听到这首民谣,就说明端阳节快要到了。
  作为北方重镇,天津人过端午,又与其他的北方城市有许多不同之处。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水系纵横、漕运发达,特别是在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粮北调的枢纽,这使得津城有别于其他北方城市,民俗文化中融入了诸多的南方元素,可谓是“五方杂处、南北交融”。
  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在我国许多南方城市留存至今。而在北方,能把端午节赛龙舟弄得风生水起、绵延至今的,恐怕只有天津了。据史料记载,100多年前的天津,端午节三岔河口的龙舟会,也曾盛极一时,这在我国北方城市中是极为罕见的。时至今日,每到端午节前后,都会在海河上举办各种类型的龙舟赛事。百舸争流,鼓声震天的场面,令人流连。龙舟竞赛,渐渐成为了天津端午习俗中重要的一部分。
  老天津卫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浴兰节”。老百姓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必须避“五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因此,端午节那天,家里的女人,要用五色彩纸剪出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贴在窗户上,寓意“驱五毒、保平安”。现在,贴“五毒”窗花的已很少见,而在自家大门上插上艾草,成了人们杀虫灭菌的绿色选择。
  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每到端午来临,天津市的许多药店都会推出配好的防病中药香囊。香囊内通常有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除了清香、驱虫、避瘟、防病,香囊作为服饰的点缀和装饰,也是一个不错的绿色创意。
  到了端午节,就不能不吃粽子。每遇端午,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飘溢着甜丝丝的粽子清香。包粽子,在天津也有不少“老例儿”。米要用上好江米,枣要用乐陵红枣,粽叶最好用白洋淀苇叶。天津粽子多以红枣、豆沙为馅,呈三角形或四角形,粘韧而清香。
  端午节,在天津已不仅仅是吃粽子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了,人们更多的是在体味一种文化,一种记忆。



最后教大家如何包粽子

战区:网通一区
服务器:金蛇狂舞
角色名:虎贲奇域
有效邮箱:xiaosa8166@126.com
TOP
105#

我家在北方,对于粽子的概念就是可以给孩子买了当饭吃,我们也喜欢吃,很甜,很香,其次就是放假,利用假期好好休息,做一些与端午节无关但是自己喜欢的事情,用句时髦的话说:哥过的不是端午节,是公休假
战区:网通三区
服务器:卢沟晓月
角色名:0暴龙神0

有效邮箱:312964085@qq.com
TOP
106#

端午节各地美食风俗趣闻

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

战区:第二大区
服务器:青玉案
角色名:鉤尛鞏譕鎒
邮箱:yitou2008@sohu.com
最后编辑yitou00 最后编辑于 2010-06-13 21:57:19
TOP
107#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战区:网通二区
服务器:水调歌头
角色名:博琥
电子邮箱:cbbdxa@163.com
TOP
108#

什么垃圾游戏

经常回档,技术不过关,老拿垃圾绑定通宝作赔偿,那些垃圾绑定通宝给我一点用都无,开头送的到现在一个都无用过,浪费玩家时间,骗玩家,真垃圾,要不是朋友老叫我玩,我先不会花时间落这么垃圾的游戏上呀,从没有见过这么多漏动的游戏,老刷到好东西就回档,那不是骗玩家吗?不说了,总之就垃圾
TOP
109#

垃圾游戏

只懂骗钱,每张贴都不给回复,作贼心虚,回去从新修整十年八年再来开服啦。
TOP
110#

停机维护的时间比吃饭,睡觉的时间还多,出现极大错误漏动不了了知,没有正视问题的存在,补救办法跟不足,无从玩家角度想问题,使玩家不是在玩游戏,反被游戏玩。
TOP
111#

97年恶梦般的端午节

电信3区 雁荡山  龙腾灬莫泉    极天    41级     yang**ng0504@yahoo.com.cn
          每年过端午都是妈妈带我们去外婆家过的,97年的端午节 。我满10岁。
周岁哦~~ 本来好高兴可以去外婆家,但可恨的李子熟了,我大伯家的树上挂满了,
小孩子看到就流口水~~ 我想既然去外婆家就给我的表弟表妹们带些去,一大早我就上树了,摘到我满足后,脚一滑差点掉下去了,还好我一只手抓住树干了,那时候年纪太小没什么力气,坚持不到一分钟我掉下去了。~~ 爬起来没感觉什么地方痛的,走了两步发现不对劲了,我的膝盖下方在流血,但我真的感觉不痛,只是看到血哗啦啦的流,心里害怕,可能是痛的麻木导致感觉不到痛了吧!这时候我没哭,我一瘸一拐回到家,让我妈骂个半死~呵呵 我脸皮厚,骂我也没哭。妈妈吓我要带我去医院打针,还好我不怕的。妈妈带我到医院,医生看了伤口后说要缝针,都看到骨头了一定要缝针,我不知道缝针是做什么,当医生拿着针线来我面前,我一看。哇哇哇哇哇哇,我杀猪般的嚎,我还以为是缝衣针没想到医生拿来的是“钓鱼钩”。我真的怕了。结果在我杀猪般的嚎叫声中医生硬是给我缝了七针。
          哎~可怜我5.4才过的10周岁,今天过节居然变成这样。不过也给我带来了一点点好处 呵呵  知道是什么吗?               我在家呆了10多天没上学
    这楼层好啊   111层   我出售   54万  呵呵
最后编辑198754 最后编辑于 2010-06-14 01:35:13
TOP
112#

端午节,有很多古老的习俗。而每个习俗又都是那么的温馨,哪么的让人回味。
   插艾叶。哎叶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生长在野外的田间地头,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很容易让人想起夏日里疯长的秋菊。端午节的早晨,趁着太阳还没有升起,人们把带着露珠的艾叶用镰刀割下,打成捆背回家,插在门头,挂在窗口,且不说可以去瘟辟邪,仅那沁沁润肺的馨香,就像是穿越田野的乡风,让每个人满心欢喜。晾干后的艾叶不仅可以在夏夜里用来燃烧芳香驱赶蚊虫,还可以如那家的孩子生了毒疮脓疖,用艾叶熬水擦洗患处,竟有化瘀解毒之功效。
   包粽子。老家的粽子是用芦苇叶包的,农村的芦苇比较多很普骗到处可见,用它包出的粽子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每年端午前河岸两边到处都是采芦苇叶的人了。那个时候的河岸边,正是绿色恣意宣泄情感的时候,到处青翠欲滴,风情万千。采回的芦苇叶,要在锅里煮,然后放在水里泡,最后洗干净。在洗芦苇叶的同时,母亲也已经将糯米和红枣泡好。泡好的米放在一个大盆子里,包粽子的时候都是用两个叶子交错叠放在一起,捞一把水中的糯米放在折叠好的芦苇叶中部,然后放上两棵红枣再相互几折,用事先煮好的稻草或是一种“羊胡子草”的东西轻轻捆扎起来,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去煮,很快,一种混合着芦苇叶和糯米清香的气味就弥散开来,沁人心脾,让人馋涎欲滴。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但真正让我刻骨铭心的,还是端午节系在手腕和脚腕上的五彩线。在老家,端午节有把红黄蓝绿白等五色线系在小孩手腕和脚腕的习俗,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很小的时候。我害过一场病,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那一次,病魔差点夺去我幼小的生命。当我与死神擦身而过康复之后,母亲后悔说是因为那年的端午节没买丝线才差点失去她的儿子。从此,每年端午节,母亲总会早早地买回五色线,早早地把它绑在我的手腕和脚腕。然后,再缝制一个憨态可掬我们叫“搬脚娃娃”的香袋挂在脖子上。就这样,一直到我背起书包上学,怕人笑话,才不再让母亲给我系五彩线。但母亲手里的五彩线却永远系在了我的心里。
    又是一年端午。我又想起了家乡的艾叶,想起了母亲包的粽子,还有母亲手中那色彩斑斓的丝线……
TOP
113#

端午节,有很多古老的习俗。而每个习俗又都是那么的温馨,哪么的让人回味。 插艾叶。哎叶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生长在野外的田间地头,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很容易让人想起夏日里疯长的秋菊。端午节的早晨,趁着太阳还没有升起,人们把带着露珠的艾叶用镰刀割下,打成捆背回家,插在门头,挂在窗口,且不说可以去瘟辟邪,仅那沁沁润肺的馨香,就像是穿越田野的乡风,让每个人满心欢喜。晾干后的艾叶不仅可以在夏夜里用来燃烧芳香驱赶蚊虫,还可以如那家的孩子生了毒疮脓疖,用艾叶熬水擦洗患处,竟有化瘀解毒之功效。 包粽子。老家的粽子是用芦苇叶包的,农村的芦苇比较多很普骗到处可见,用它包出的粽子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每年端午前河岸两边到处都是采芦苇叶的人了。那个时候的河岸边,正是绿色恣意宣泄情感的时候,到处青翠欲滴,风情万千。采回的芦苇叶,要在锅里煮,然后放在水里泡,最后洗干净。在洗芦苇叶的同时,母亲也已经将糯米和红枣泡好。泡好的米放在一个大盆子里,包粽子的时候都是用两个叶子交错叠放在一起,捞一把水中的糯米放在折叠好的芦苇叶中部,然后放上两棵红枣再相互几折,用事先煮好的稻草或是一种“羊胡子草”的东西轻轻捆扎起来,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去煮,很快,一种混合着芦苇叶和糯米清香的气味就弥散开来,沁人心脾,让人馋涎欲滴。 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但真正让我刻骨铭心的,还是端午节系在手腕和脚腕上的五彩线。在老家,端午节有把红黄蓝绿白等五色线系在小孩手腕和脚腕的习俗,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很小的时候。我害过一场病,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那一次,病魔差点夺去我幼小的生命。当我与死神擦身而过康复之后,母亲后悔说是因为那年的端午节没买丝线才差点失去她的儿子。从此,每年端午节,母亲总会早早地买回五色线,早早地把它绑在我的手腕和脚腕。然后,再缝制一个憨态可掬我们叫“搬脚娃娃”的香袋挂在脖子上。就这样,一直到我背起书包上学,怕人笑话,才不再让母亲给我系五彩线。但母亲手里的五彩线却永远系在了我的心里。 又是一年端午。我又想起了家乡的艾叶,想起了母亲包的粽子,还有母亲手中那色彩斑斓的丝线……
战区 电信二
服务器 渔家傲
角色名 流野
TOP
114#

端午在群山峻岭中——我的童年记忆
      我出生在群山环抱的海南省中部,父母在80年代时随南下热潮来到的海南,被!#$安排在其中的一个生产连队。开荒山岭然后种植橡胶树就是工作的全部!呵呵,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橡胶制品都是由海南提供的生产原料(说不定百游活动奖励的主板某些橡胶部分就产自海南)。工作虽然辛苦但待遇还是不错的,除了工资,每月每周都会有面粉,大米,猪肉,水果等等放送.哈哈,更重要的是提供住房,家里分到的是水泥平房套间,然后自己又买了一套,房产权完全属于自己,看着现在的火星房价,想想当时还是挺幸福的,至少有个窝。
       题外话就不啰嗦了,说回我的端午节。我去海吹过风,大河里游过水,小溪里洗过澡,但记忆中是没有看过赛龙舟,比较遗憾!那端午节干些什么,因为年纪小加上比较顽皮,整天都疯玩,所以对节日不了解也不知道(春节例外,呵呵,有新衣服有红包有很多东西吃,天堂一般的日子怎么会不知道呢)。反正我稀疏记得端午那天有粽子吃,要到小溪里洗澡。
    说到吃粽子,自己可是做了一件很傻的事情。看到父亲和他的朋友吃粽子都是倒一碗白糖,然后点着吃,小孩都喜欢吃甜东西。所以我也吵着要点糖吃,但母亲就是不给,我都现在还不明白是什么原因。既然不给,那只有靠自己了。嘿嘿,我时刻瞄着机会。有一次,母亲在用白糖煮糖水,我趁着母亲不注意立刻拿了个粽子直接伸进瓶子里点了很多白糖,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大口。想不起当时是什么滋味了,我第一反应就是好难吃,马上吐了出来,怕被母亲发现,把没有吃完的粽子藏到裤袋了。。。真蠢,那么大个粽子藏在裤袋,那不是明显告诉别人吗。。。母亲一眼就发现了,我只能如实交代,可把母亲笑坏了。以后我一见到父亲点糖吃粽子,我就会摇头问:爸这么难吃的粽子你怎么吃那么香!
    端午那天还会做的事就是到小溪洗澡,当然不是平时那样洗,会煮几个鸡蛋,还带上一些不知道叫什么的叶子。鸡蛋用来放身上滚来滚去,觉得很有趣,洗完马上吃掉,真是一举两得。另外还会把叶子浸到水中,然后把叶子的水洒到身上。最好玩的地方来了,我们当然不会乖乖的洗完就回,会和其他伙伴一起打水仗,我洒下你,你洒下我不亦乐乎。
    后来来到广东读书,终于看到了赛龙舟,也吃上了五花八门的粽子。但还是觉得那时候的端午过的更开心!

战区:电信一区
服务器:女娲补天
角色名:T坦誓T
电子邮箱:iso100tiger@163.com
TOP
115#

端午节【山西省奇异的端午节风俗 】

一、来历

    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等等,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

    端午在我省,古时又称夏节。山西民间岁时节日,与其他汉族地区相比,有时间、称谓以及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山西民间流传着“四大节,八小节,二十四个毛毛节”的俗语。其中“四大节”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大节日,即春节、夏节(端午节)、秋节(中秋节)和冬节(冬至节)。

    四大节来源于古代历法的四季观念,但节日并非历日,也非节气。

    二、辟邪



参考图片资料

    端午节的内涵,源于古人的驱邪避瘟活动。盛夏,是黄土高原上各种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跃的季节。古人解不开这个谜,便认为是邪祟作怪,并由此创造了一系列避邪手段进行抗衡。后相沿成俗,形成了今天我省的端午民俗活动。

    端午确定为节日,应该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有关。夏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确定的夏季节气,早在商未周初就已经有了,称为仲夏。夏至的确定为古人夏季民俗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后汉书·礼仪志》就说,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来源于夏、商、周时的夏至节。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亦将端午节解释为“口吐正阳时当中夏”。

    在古代,端午节是被看成恶月恶日来对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省人民将五月五日定为春秋时晋国名臣介于推的纪念日。《邺中记》、《琴操》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南北朝以后,由于民族迁移和风俗的融化,介子推的纪念日期固定在寒食节,并被全国人民所认同。而荆楚地区五月五日纪念屈原的说法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了正统地位。但在明、清以后,晋北地区又创立了端午节是纪念明初大将军常遇春之母的说法。大略意思是常遇春父亲为进京赶考举子,母亲是雌性白色人熊。父被母强虏山洞,成婚生子。后来其父携幼年的常遇春逃离山洞,母亲悲痛投江而死。常遇春成人后,于五月端午节投粽子于江以祭母。此说显然脱胎于纪念屈原之说,却输入了儿不嫌母丑、后辈儿女对先人不忘尽孝之礼的传统思想。

    端午节前,晋南地区旧俗要逮回一只蛤蟆保存。端午节当日把墨锭塞进蛤蟆腹内,阴干,称为“蛤蟆墨锭”。传说可以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故民间有“疥蛤蟆躲端午”的说法。

    晋北地区端午节,讲究寻觅“金鸡头”。就是在端午节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刚吞进时,将蛇头剁下,让蛇头蛤蟆在一起阴干。据说是一种贵重药材,可消无名肿毒。但只是传言,实际很难找得。
  三、吃粽子、喝雄黄酒



参考图片资料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现在亦有配以各种豆类、麦类以及江米为馅,佐料加柿饼、栗子、果脯、肉类等等。城市人杂,粽于更是甜、咸、辣味皆有,角、锥、筒形俱见。晋北地区民间包粽子,浸米时水里要放些艾叶。晋南地区则要将一些粽子用五色线捆绕。其用意都在辟邪。一些地方民间习惯在端午节太阳未出山时,将特定形式和数目的粽子投山或置水,普遍的说法有纪念屈原、介子推及常遇春之母等等。

    粽子作为节日食品,最迟在汉代就有了。据记载,早期的粽子称为角黍。角者,形也。黍者,料也。具体做法是用菰芦叶裹粘米,以淳浓灰汁煮熟,于端午节食用。黍米煮熟置凉水中浸泡,炎热天吃后具有止渴、去热功效。而菰芦叶、灰汁同样有清凉、败火的药用。可见粽子是古人夏季防暑祛病实践中创造出来一种应时食品。五月端午节前后,晋南地区处于收打小麦阶段,晋北则是夏锄大忙时期。劳动归来,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得吃一个粽子,解渴、充饥、打凉、下火,周身上下说不出的舒坦。因此,这种食品一直在民间常盛不衰。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其来历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中药典籍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菌、辟邪之功效。菖蒲,亦为药材,有镇静、安神之功能,并具芳香气味,可做香料。在端午节以前,民间要用菖蒲根和雄黄泡酒,曝晒在太阳下面,以备节日饮用。山西民间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谚语。节日期间,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历代相传,说是可以辟瘟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五毒虫害。

    另外,在宅院中还有“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艾蒿昧辣,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苍蝇往往避其味而远逃。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晋北习惯将艾蒿编成人形,悬于门楣,称为艾人。晋南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悬于门首,称为艾虎。曲沃等地是用纸剪成老虎、粘艾叶,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万荣等地是采制茶叶悬挂门楣。一些靠河水草盛的地方,习惯在门上插菖蒲。还有的地方是门上贴钟馗面像驱邪。晋南一些地方,端午节要用五色线将家具、门环等物缠绕。

    端午节辟邪表现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民间传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当母亲的要在节前用碎布做成**、花卉等各种形状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香需等中药材及香料,称为香包。佩带在孩子身上。男孩多为老虎、狮子之类,女孩多为花卉鸟类。传说可以防止病毒人身。晋北一些地方还盛行用碎布、细茭杆做成符节,缝在孩子背上,俗称“讨吃子”。取意人穷命大,希望孩子消灾免难,健康成长。除香包外,还要用五色花钱搓成索,在神灵前摆供祈祷后,挂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称为“百索”,要戴够一百天方才解除。也有的地方是五月初一挂上,到端午节的早晨太阳出山前解下,埋在车辙下,意思是让铁车轮砸烂五毒虫。对于不会走路的小娃娃,做母亲的要抱到老年人的家里睡上一会儿,称作“躲午”。家庭其它成员,则是人人耳朵上戴一小枝艾蒿。妇女是将艾技插在头上或绾在辫梢上,还要用凤仙花色染红指甲。乡宁等地端午节,特别讲究在太阳出山以前,从河里提回一桶洁净的水,浸以艾叶,以供全家人洗手洗脸,据说可以辟邪驱毒。万荣等地在日出之前,上山或到田间采集枸杞、果木、车前子、茶叶等。经七蒸七晒后阴干,称为“百叶茶”。晋北一些地方,习惯端午节前置买一面新镜子,节日试新,全家人都照一照。

    四、庙会



参考图片资料

    端午节在一些地方也还形成庙会。寿阳县历史上有九大社团,举办阳坡庙会。讲究颇多,规模盛大。繁峙县五月初五日传统在玄帝庙上唱戏。

    雁北地区的阳高县,在端午节有逛城墙的风俗习惯,当地称为“窜城墙”。历史上,店铺作坊各行各业在端午节照例放假半天,学堂师生全部休息。就连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姑娘、小媳妇,在端阳节也要浓艳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这一日,周长九里的城墙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分外热闹。真可谓“男女老少齐登高,佳节观景乐陶陶”。转完城墙,照例要到城下的各寺庙祈祷一番。今天,则更多地是为了观赏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了。
服务器:蓬莱仙境
TOP
116#

印象里的端午节

我印象中的端午节
我生在离成都只有八十多公里的一个小村里,我那里属于丘陵地带,从小到大,在我的印象里我们那里的端午节一定要喝雄黄酒(在头一年将中药雄黄浸泡在酒瓶里,到了第二年端午节就可以用喝),小孩还要在额头擦一点雄黄酒.同时在当天中午自家要煮吃鸭蛋,记得小时候每年我们都要吃2个,因为我家条件不好,平时是很少有机会吃到蛋的,那时的我挺喜欢过这节,因为不光可以吃鸭蛋,还要吃粽子,虽然从小到大我都没有看到过我妈包粽子,但是我们姐弟俩却从来没有少吃一次,每年都是吃外婆送来的.
记得我家刚建完房子的那一年,由于家里的储蓄全用完了,还欠了不少债,父母只好从节约上出发,那一年,我婆也到小姨家去过节了,我想肯定吃不了,结果邻居家的大妈专给我们姐弟俩送来几个,从那以后我对粽子和鸭蛋总是百吃不大厌,甚至到了现在,我都爱吃这两样食品,条件好了,我也工作了,有能力购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了.也就是在去年,我苏州一个朋友结婚,去她家才真正第一次看到包粽.因为她们那里有一种习惯,结婚时要吃粽子.
还有一次,那是在我过生日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外地读书,那天我特想吃粽子,就去超市里买了几个粽子和鸭蛋,同时请我同学吃,她们还笑我说,那有这样过生日的人呀,太对不起自己了,同时也说我小气,不请她们吃大餐.而今天也是我的生日,我却不能吃到粽子,虽然有太多好吃的东西,以及礼物,但是,从内心来说我还是想吃个粽子.可是没有会请我吃,所以我昨晚专门去买了粽子,做为自己送给自己的生日早餐.
端午节介绍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TOP
117#

至今记得第一次吃粽子,大约是小学三年级吧,邻居大嫂送给我家一碗粽子,那形状新奇、个儿不大,墨绿色的、冒着苇叶与江米混合的香气,那么诱人。吃在嘴里,软糯的口感枣香四溢,我喜欢吃。我知道那叫“粽子”。

当然,那时我弄不清阴历的五月节具体是每年的哪天,家长只简单地告诉我们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是再具体的故事就不了解了。记得第一次包粽子是四年级,是妈妈准备好材料,我亲手学习包粽子,笨拙的手将苇叶错位折成一个小三角兜,先放一颗枣、抓一小把江米、再放两颗枣、再抓一把米将小兜填满,用留出的长苇叶折回将米该严实,用细线使劲系好。立体的四角粽子就完成了。看到一大盆包好的粽子,充满成就感。记得那时哥哥去收麦子了,妈妈给他送饭送的就是刚刚出锅的粽子。从此我记住了收麦子的季节到了,就差不多该吃粽子了。呵呵……
上初一之后,老师具体地讲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原来为了表示对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才知道粽子是扔到河里给鱼虾吃的,为了让吃饱鱼虾不吃屈原的身体。原来有这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长大以后发现,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特别重视这个节日,不光吃粽子,把端午节赛龙舟的项目也挖掘出来。当然粽子的种类繁多,南北口味各不相同。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04年带孩子出行,华东五市游,在高速公路的嘉兴服务区,看到许多卖粽子的。虽然刚吃完午饭不多时,还是没有挡住棕香的诱惑买两个大肉粽吃。回来之后,我问女儿几天下来咱吃了那么多特色食品。什么最好吃啊?她的回答让我始料不及“什么饭也没有嘉兴的大肉粽香!”呵呵^^想来粽子的魅力之大。当然我也感到那是我吃过的最香的粽子。
现在的人们大饱口福。不单端午节吃粽子,只要想吃,什么是时候在超市都能买到,真空包装、速冻的,应有尽有。
美好的传统节日让现代的人们好享福哦!
我决定,今年再忙也要买点原材料,教我的女儿包粽子。给她记忆里留下传统节日的美好!
网通3区
白山黑水
裸智DS
邮箱:4368248@qq.com
TOP
118#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秀、"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七律.端午" 老舍等.

龙腾世界 三区 电信 峨眉山 职业:行者 角色名:闲灬人
TOP
119#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秀、"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七律.端午" 老舍等.

龙腾世界 三区 电信 峨眉山 职业:行者 角色名:闲灬人
TOP
120#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秀、"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七律.端午" 老舍等.

龙腾世界 三区 电信 峨眉山 职业:行者 角色名:闲灬人
附件: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 注册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