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发新话题

九州端午齐欢腾 精英主板任你拿 [复制链接]

61#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战  区:网通 三区
服务器:白山黑水
角色名:心跳oo
有效邮箱:136590983@qq.com
最后编辑long7841203 最后编辑于 2010-06-13 09:34:29
TOP
62#

莆田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俗称端阳或重五、重午。兴化方言称“五日节”。  在莆田民间,端午节按照“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的程序进行。在节前,农家巧妇要用五色线为孩子织结长网袋装熟蛋,织结小线袋装樟脑丸,缝黄布虎,绣八封图,裁新衣裳。节日里

先磨米蒸糕,备料包粽,以备祭祖。又以沿海地区特产麦螺为节日佳品,还流传美话,曰:“五月初三吸食麦螺,会增长脖子,医治短脖病。”初四清早,各户在门、窗框上插艾草,以示避邪,还在大厅中张贴“钟馗”像,除鬼孽、保平安。
  初五早,人们纷纷上野外,挖集“午时草”(即各种药草),如蛋草、慕香、野艾、鬼针草、一点红、木荷……还有大蒜、鸡蛋、鸭蛋,全部洗净,置于露天处“晒午时”,午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人洗澡、清洁肌肤,消除疾病,再且以药草蒸蛋,人吃了“午时蛋”,能杀菌、消病、健身。初五午餐吃顿美味水面,随后洗澡。小孩洗完澡,要在肚脐、脖子、耳朵、额上抹雄黄,穿新衣,胸前挂樟脑丸、黄布虎、八卦图和一串午时蛋,既好看又好吃。
  赛龙舟。船队员先把船抬到村前大沟中,兄弟村请船,举行友谊赛,厨师煮龙船饭、请客,非常热闹。那时的“龙船”,有高伸圆正龙头的称“老船”,象征该乡已有出仕;另一种是翘起平头画龙脸的称“齐头船”,笔者的故乡,造的正是“齐头船”。每一龙舟队员22人,船前部挂村旗,旗后一**捣船鼓,两边各有十人划桨,船尾一人撑大桨,村民站满沟岸高声呐喊助劲。

LJ75,LJ73,LJ72,LJ74
图①:赛龙舟。
 
   图②:包粽子。

图③:午时草。







战区:三区
服务器:天王山
角色名:義灬好运来
TOP
63#

端午节的内涵,源于古人的驱邪避瘟活动。盛夏,是黄土高原上各种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跃的季节。古人解不开这个谜,便认为是邪祟作怪,并由此创造了一系列避邪手段进行抗衡。后相沿成俗,形成了今天我省的端午民俗活动。    端午确定为节日,应该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有关。夏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确定的夏季节气,早在商未周初就已经有了,称为仲夏。夏至的确定为古人夏季民俗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后汉书·礼仪志》就说,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来源于夏、商、周时的夏至节。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亦将端午节解释为“口吐正阳时当中夏”。
    在古代,端午节是被看成恶月恶日来对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省人民将五月五日定为春秋时晋国名臣介于推的纪念日。《邺中记》、《琴操》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南北朝以后,由于民族迁移和风俗的融化,介子推的纪念日期固定在寒食节,并被全国人民所认同。而荆楚地区五月五日纪念屈原的说法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了正统地位。但在明、清以后,晋北地区又创立了端午节是纪念明初大将军常遇春之母的说法。大略意思是常遇春父亲为进京赶考举子,母亲是雌性白色人熊。父被母强虏山洞,成婚生子。后来其父携幼年的常遇春逃离山洞,母亲悲痛投江而死。常遇春成人后,于五月端午节投粽子于江以祭母。此说显然脱胎于纪念屈原之说,却输入了儿不嫌母丑、后辈儿女对先人不忘尽孝之礼的传统思想。
    端午节前,晋南地区旧俗要逮回一只蛤蟆保存。端午节当日把墨锭塞进蛤蟆腹内,阴干,称为“蛤蟆墨锭”。传说可以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故民间有“疥蛤蟆躲端午”的说法。
    晋北地区端午节,讲究寻觅“金鸡头”。就是在端午节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刚吞进时,将蛇头剁下,让蛇头蛤蟆在一起阴干。据说是一种贵重药材,可消无名肿毒。但只是传言,实际很难找得。
TOP
64#

端午节的内涵,源于古人的驱邪避瘟活动。盛夏,是黄土高原上各种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跃的季节。古人解不开这个谜,便认为是邪祟作怪,并由此创造了一系列避邪手段进行抗衡。后相沿成俗,形成了今天我省的端午民俗活动。

    端午确定为节日,应该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有关。夏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确定的夏季节气,早在商未周初就已经有了,称为仲夏。夏至的确定为古人夏季民俗活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后汉书·礼仪志》就说,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来源于夏、商、周时的夏至节。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亦将端午节解释为“口吐正阳时当中夏”。

    在古代,端午节是被看成恶月恶日来对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省人民将五月五日定为春秋时晋国名臣介于推的纪念日。《邺中记》、《琴操》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南北朝以后,由于民族迁移和风俗的融化,介子推的纪念日期固定在寒食节,并被全国人民所认同。而荆楚地区五月五日纪念屈原的说法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了正统地位。但在明、清以后,晋北地区又创立了端午节是纪念明初大将军常遇春之母的说法。大略意思是常遇春父亲为进京赶考举子,母亲是雌性白色人熊。父被母强虏山洞,成婚生子。后来其父携幼年的常遇春逃离山洞,母亲悲痛投江而死。常遇春成人后,于五月端午节投粽子于江以祭母。此说显然脱胎于纪念屈原之说,却输入了儿不嫌母丑、后辈儿女对先人不忘尽孝之礼的传统思想。

    端午节前,晋南地区旧俗要逮回一只蛤蟆保存。端午节当日把墨锭塞进蛤蟆腹内,阴干,称为“蛤蟆墨锭”。传说可以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故民间有“疥蛤蟆躲端午”的说法。

    晋北地区端午节,讲究寻觅“金鸡头”。就是在端午节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刚吞进时,将蛇头剁下,让蛇头蛤蟆在一起阴干。据说是一种贵重药材,可消无名肿毒。但只是传言,实际很难找得。

战区:网通一区
服务器:十面埋伏
角色名:眼镜侠
有效邮箱:475048516@qq.com
TOP
65#

aa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TOP
66#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战区:网通一区
服务器:十面埋伏
角色名:眼镜侠
有效邮箱:475048516@qq.com
TOP
67#

我的家乡在川北,那里是南部县伏虎镇、西充县槐树镇、盐亭县富驿镇的交界地,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也有一些与外界不尽相同的习俗。譬如端午节,这里每年都要过两次。

  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屈原投江死国的那天,被定为端午节。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节日,吃粽子、划龙舟也成为世界通晓的端午习俗。然而在我那没有大江大河的家乡,过端午节的时候,没有龙舟,也不吃粽子。

  在乡亲们的口中,端午称为端阳。而代表节日的主食,则是包子和馒头,两种都是再普通不过的面食。

  旧时的川北山乡,大多为苦寒之地。在阳光明媚的五月,恰逢新麦收成,这端午也就与尝新的习俗合二为一。蒸包子的面皮有两种,讲究的人家用老面(酵母)发面粉,蒸出来的包子泡泡酥酥的;不用老面的,把皮擀得薄一些,做成“死面”包子,又是另一番风味。而做包子的馅也是五花八门,有肉有菜,还有用米作馅的。而最特殊的馅,是一种叫地木耳的菌类。它又名地皮菜,在夏季雨后湿地上最常见,有点像泡软的黑木耳。在端午节前,捡回家来淘洗晒干,端午那天用水稍稍泡一泡,拌上油盐辣子,就成了风味独特的包子馅。

  端午节那天,也有人在堂屋门上挂艾叶和菖蒲,喝雄黄酒防病,在住宅四周泼洒大蒜水防蛇等,也有在小孩子的额头或肚脐处涂雄黄以防病驱灾的。同样还有一些忌讳方面的讲究:端午那天大人孩子不能坐门槛,否则臀部要生疮;那天也不能驱用牲口,否则牛马要害疮烂肩胛。

  而最浪漫的,是节前结婚的新婚夫妻在端午那天要回到女方娘家,送上以包子为主的礼品,他们得到的回馈是两把伞。据说,这个与《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断桥相会,送伞还伞”的故事有关。因此,端午前的山乡商店,伞是畅销品。那些春节前嫁女的人家,买伞时常常还要再买一把大的。“娃儿背在背上,大伞好遮两个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信在相同的节日,各个地方的风俗有着细微而独特的不同。笔者家乡的端午节,与外界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五月初五端午过后十天,也就是农历五月十五,乡亲们又会蒸包子,又会与亲人团聚,再热热闹闹地过上一个“大端阳”。对了,先前的那个,乡亲们叫它“小端阳”。

  端午分两次过已经奇特,但听人说起,在屈原故乡秭归一带,竟然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秭归人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忙碌,泡糯米,杀鸡鸭,扫庭院,备锣鼓,修龙舟……到了五月初五头端阳这天,人们开始包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还采来白艾和菖蒲用红纸条扎成束后悬于门前。到了农历五月十五这天,各家各户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俗称“过大端阳”,这期间的重头戏包括划龙舟、投粽子、办诗会,这种热闹的节日气氛一直持续到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末端阳”,前后长达20天。
笔者的家乡在川北,那里是南部县伏虎镇、西充县槐树镇、盐亭县富驿镇的交界地,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也有一些与外界不尽相同的习俗。譬如端午节,这里每年都要过两次。

  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屈原投江死国的那天,被定为端午节。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演变,端午节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节日,吃粽子、划龙舟也成为世界通晓的端午习俗。然而在我那没有大江大河的家乡,过端午节的时候,没有龙舟,也不吃粽子。

  在乡亲们的口中,端午称为端阳。而代表节日的主食,则是包子和馒头,两种都是再普通不过的面食。

  旧时的川北山乡,大多为苦寒之地。在阳光明媚的五月,恰逢新麦收成,这端午也就与尝新的习俗合二为一。蒸包子的面皮有两种,讲究的人家用老面(酵母)发面粉,蒸出来的包子泡泡酥酥的;不用老面的,把皮擀得薄一些,做成“死面”包子,又是另一番风味。而做包子的馅也是五花八门,有肉有菜,还有用米作馅的。而最特殊的馅,是一种叫地木耳的菌类。它又名地皮菜,在夏季雨后湿地上最常见,有点像泡软的黑木耳。在端午节前,捡回家来淘洗晒干,端午那天用水稍稍泡一泡,拌上油盐辣子,就成了风味独特的包子馅。

  端午节那天,也有人在堂屋门上挂艾叶和菖蒲,喝雄黄酒防病,在住宅四周泼洒大蒜水防蛇等,也有在小孩子的额头或肚脐处涂雄黄以防病驱灾的。同样还有一些忌讳方面的讲究:端午那天大人孩子不能坐门槛,否则臀部要生疮;那天也不能驱用牲口,否则牛马要害疮烂肩胛。

  而最浪漫的,是节前结婚的新婚夫妻在端午那天要回到女方娘家,送上以包子为主的礼品,他们得到的回馈是两把伞。据说,这个与《白蛇传》中许仙与白娘子“断桥相会,送伞还伞”的故事有关。因此,端午前的山乡商店,伞是畅销品。那些春节前嫁女的人家,买伞时常常还要再买一把大的。“娃儿背在背上,大伞好遮两个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相信在相同的节日,各个地方的风俗有着细微而独特的不同。笔者家乡的端午节,与外界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五月初五端午过后十天,也就是农历五月十五,乡亲们又会蒸包子,又会与亲人团聚,再热热闹闹地过上一个“大端阳”。对了,先前的那个,乡亲们叫它“小端阳”。

  端午分两次过已经奇特,但听人说起,在屈原故乡秭归一带,竟然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秭归人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忙碌,泡糯米,杀鸡鸭,扫庭院,备锣鼓,修龙舟……到了五月初五头端阳这天,人们开始包粽子、煮鸡蛋、吃大蒜、喝雄黄酒,还采来白艾和菖蒲用红纸条扎成束后悬于门前。到了农历五月十五这天,各家各户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俗称“过大端阳”,这期间的重头戏包括划龙舟、投粽子、办诗会,这种热闹的节日气氛一直持续到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末端阳”,前后长达20天。
战区:网通一区
服务器:十面埋伏
角色名:眼镜侠
有效邮箱:475048516@qq.com
TOP
68#

回望端午

五月初五,又到端午时,今之端午,天不大热,柔绵阳光洒大地,风儿凉爽扣心门……

    端午是欢腾的节日,巍巍中华,举杯共饮,盛迎节日,家家户户飘粽香,大街小巷的老人小孩都欢天喜地,热闹非凡……

    还是孩儿之时,就热切期盼端午莅临,因为在这伟大的日子里,不仅有香飘飘的米粽,还可以穿新裙子,一展美丽风姿;还有好多好吃的水果,新鲜的李子、艳滴的桃子、红彤彤的杨梅、白嫩嫩的梨瓜、甘甜的大西瓜……哇,琳琅满目,让我们贪滴欲揽……今日,家中早早就要插上艾旗,还要备有雄黄酒洒,吃鸡鸭鱼肉,好不丰盛啊!更重要的还有呀,每年的今日,县里都会举办一次盛大龙舟赛,是呀,端午,端午,又怎会缺少龙舟赛呢?

    我们地属赣南老区,传统风俗,客家风情,让人目不暇接、举不胜举……其中端午赛龙舟就是赣南一大风景,毫不逊色于除夕燃竹、元宵花灯、中秋赏月!龙舟赛早早就有备而来,县里周边的几个村是主要的队伍,队员则是从各村精选出的强壮男儿,他们从四月初就开始训练了,且那时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他们会舞着龙头、敲着鼓、打着锣来到各家各户前募捐,我们一群小孩总爱凑热闹,跟着龙头一起欢呼,去各家串门……大家也非常热情,你五块,我六块的慷慨出资,人们也非常欢迎龙头来到家中摆舞,因为,龙头,会给家中带来喜庆,带来好运,带来吉祥……

    我们是花园村是条白龙,具有悠久的胜战历史了,因为都勤劳汉组成的强壮阵容,从80年代来,他的头上都占满了光环,多数的第一,都被他强力所夺,自然,我们作为村里的一员,更是兴致高涨,意趣勃勃,一个劲的为村里的白龙加油……在岸上,天真活泼的孩子,全然不顾烈日当头,更不会在意什么矜持,拿着粽子、嚼着冰棍为自己的队伍呐喊,甚是兴奋……

    还时不时,总爱挤在人群堆里,一边吃凉粉,一边与同伴大笑,风趣高谈呀!

    更精彩的还有,赛完之后,有漂亮的抢鸭战役,战士们,放下行装,一头扎进滚滚河水中,去抢那活蹦乱跑的水鸭子,人、鸭、水,嬉戏成群,战斗一起,多漂亮的景观呀!让我们迷恋不知归路……

    多隆重的端午呀,多快乐的节日啊,让我们的童年丰富多彩,可惜,近几年,县里都没举办了,许久,也没看见那精彩的龙舟赛了;而且,节日的氛围也大不如从前了,也许是生活好过些的缘故吧,超市的粽子各种各样,家家户户也很少包了;人们也不再向以前一样,一大早就抢购鸭子了;超市中更琳琅、更丰富的新水果也早已取代了那些李呀、桃呀……

    呵呵,回望端午,让我们快乐!可今之端午,怎就没那种热情了呢?吹着凉爽的夏风,感觉异常平静……

战  区:网通 三区
服务器:白山黑水
角色名:活着oo
有效邮箱:258081313@qq.com
最后编辑long520607420 最后编辑于 2010-06-13 09:45:07
TOP
69#

中国各地奇异的端午风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最富传奇色彩的午时水,则来自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说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便被传说得神奇无比。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没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据说端午节正午对着井中仔细观看,还可以看见郑成功的那把影。而看见剑影的人,这一年一定无灾厄。

    划龙舟,台湾称为“扒龙船”。据《民俗台湾》一卷六号上记载,日据时代士林的端午龙舟的习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边“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烧香礼拜。俗语说:“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表示欢迎,称为“接龙船”。赛过龙,还要于初十“送水神”,并举行“谢江”的仪式。

    台中南屯的头店,自清朝中叶,就有在开春后,穿木醒穿山甲的习俗。光复后,这个习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节举行。犁头店在清朝,是台中最繁荣的地区,据说,这是因为当地位居穿七甲穴的缘故。所以,当地居民每年端午都会穿上木屐,来回重踏地面,以期用巨大的声响震醒穿山甲。目前,这项习俗已改采趣味竞赛的型式。由四个人自组一队,穿上两条长木皮钉成的环木屐竞走。卡卡的木屐声,确也震醒了犁头店居民们怀旧的情绪。

    在节日食俗方面,台湾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长。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台式的粽子制法分为南北两种。北部作法是米漏泡于水中,沥干后用油炒香,并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酱油等调味料。将米蒸熟后再用竹叶包裹填馅,再一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将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馅后蒸食。南部的作法是用纯白糯米漏泡后加肉馅,以绿竹叶包裹,水煮至熟透。因为制作方式有别,所以南北两地的粽子也风味各异。北部的粽子有浓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则带有淡淡的竹叶清春,各特色。料的内容则有猪肉、香菇、虾米、花生、咸蛋黄、红葱头、栗子、蚝干等,随个人喜好增添。

    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也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吃子固然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吃长豆是为不被蛇咬(因长豆形状像蛇)。吃茄子则可预防蚊子咬(茄子客语叫做“吊菜”,而“咬”,土音为“ㄉ一ㄠ”,取其谐音)。

    客家人包粽子还分碱粽及咸粽。碱粽特别是用来祭祀的。客家人过端午须准备四份牲醴,一付拜土地公,一付拜万善爷,一付拜附近的大庙。而碱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咸粽则分米粽及粄(粿)粽两种,纯粹用来解馋。
战区:网通一区
服务器:十面埋伏
角色名:眼镜侠
有效邮箱:475048516@qq.com
TOP
70#

端午节习俗图解

端午节的习俗:
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很多民俗,此外,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也会衍生出不同的端午民俗,或者同一民俗的不同形式。


1.赛龙舟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端午赛龙舟的活动。都是为了纪念屈原。在龙舟下水前,往往还要举行祭祀屈原的仪式。

200905161242465179578.jpg (34.24 KB)
2009-5-24 13:04



2.包粽子
粽子是相当著名的中国食品,用糯米或黄米等包裹在粽叶内,蒸煮熟后食用。据说当年屈原投江后,群众便自发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蛟龙鱼虾,以免它们伤害屈原。

各地的粽子有三角锥形、四角锥形、枕头形、宝塔形、圆柱形等形状。

包粽子的粽叶,南方以竹叶为主,粽子熟了以后带着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常用苇叶。

200905161242465201796.jpg (22.18 KB)
2009-5-24 13:04



3.雄黄酒

由于五月天气渐热,疫病和害虫都将流行,古人有在端午节用药酒去病避邪的习惯。

早期是用菖蒲(一种水边生长的草本植物)切碎后泡入冷酒中,做成芳香爽口的“蒲酒”。

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辟邪解毒。

除了饮用之外,还把雄黄酒洒在墙角,门窗,床下等旮旯,并用雄黄酒在额头,胸口,手心脚心等处涂抹,以防虫疫。

200905161242465246156.jpg (9.58 KB)
2009-5-24 13:04



小孩抵抗力弱,容易遭到毒虫和疫病的侵害,因此人们用酒涂在小孩的耳鼻、肚脐等处,以求平安。

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因为百兽之王老虎额头也有王字,小孩带上虎的标记,邪鬼和疫魔便不敢招惹。

4.五彩丝带与香囊

200905161242465265500.jpg (25.5 KB)
2009-5-24 13:04


五彩丝或者五色丝,是用红,绿,白,黄,黑五种颜色的丝带缠绕或编织而成,又叫花绳。据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端午节这天,用五色丝装饰,更可以抵防恶气,保证平安健康。

中国古代有五行之说,即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因此是驱邪避瘟的神奇象征物。

200905161242465286921.jpg (56.36 KB)
2009-5-24 13:04



同时,节日的五色丝又具有祝贺的含义。儿童用五色丝在脖颈和手腕足腕缠绕,俗称长命缕、续命缕、百岁索、健索。

北方妇女在端午节把五色丝系在手臂上,称合欢结。唐、辽、金等朝代,端午节皇帝也会系五色丝,并把五色丝赐给群臣,称赐长寿缕。

此外还讲究在端午节佩戴香囊。

香囊用布缝,缠绕五色丝线,内装香料,不仅芬芳怡人,更包含除病延年,健身祈福的寓意。

人们相互馈赠,更表达了端午节的美好祝愿。

5.除五毒

200905161242465407656.jpg (55.2 KB)
2009-5-24 13:04



五毒指蝎、蛇、蜈蚣、蜘蛛、蟾蜍五种毒虫(一说蝎、蛇、蜈蚣、蜥蜴、蟾蜍)。中国传统认为,五月正是五毒出没横行之时,必须用各种方法预防其害。除了制作雄黄酒来喝和涂洒之外,还有一些类似祷祝的仪式。

比如,用红纸画上这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在五毒身上,这样就认为毒虫被刺死了。此外,在衣饰上绣制五毒,或者在饼上缀五毒图案,也都包含驱除之意。近来也有群众在气球上绘画五毒,然后踩爆以祈平安无恙。总之,除五毒可用多种形式,表达我们对健康与安宁的期待。

200905161242465430265.jpg (31.02 KB)
2009-5-24 13:04



6.挂桃印和钟馗像


端午还在门上悬挂桃木刻的印为装饰,以及张贴钟馗像。桃木在民俗是驱鬼的,用它刻印,自然具有一定的祛攘法力。

而钟馗更是捉鬼的行家,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镇宅驱邪,据说还是当年唐明皇通令天下的呢。

上海的端午节赛会,还特意有演员扮作钟馗,进行全副仪仗队的游行。

7.挂或煮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习俗,要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通常将它们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或插或悬在门上。

因为菖蒲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斩千邪”。而艾草代表招百福,又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象征身体健康。

古人有关于端午的对联:“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此外还有的地方插榕枝,挂石榴、胡蒜或山丹。

200905161242465446296.jpg (25.32 KB)
2009-5-24 13:04



其实,由于五月本身易发病,老祖宗很早就有在五月采草药进行卫生保健活动的习俗。

《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

《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

而《大戴礼》则记载古俗端午要“沐兰汤”,即用佩兰煎水沐浴。

后来因为佩兰汤不易得,便煎蒲、艾等香草洗澡,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战区:电信    三区
服务器:天王山
角色名:義灬好运来
TOP
71#

端午节诗歌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菩萨蛮 (宋·陈与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满江红.端阳前作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何其苦。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战区:网通一区
服务器:十面埋伏
角色名:眼镜侠
有效邮箱:475048516@qq.com
TOP
72#

〓 端午节的起源习俗 〓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战区:网通一区
服务器:十面埋伏
角色名:眼镜侠
有效邮箱:475048516@qq.com
TOP
73#

〓 端午节的起源习俗 〓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TOP
74#

〓 端午节的起源习俗 〓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战区:网通一区
服务器:十面埋伏
角色名:眼镜侠
有效邮箱:[email]475048516@qq.com[/email]
TOP
75#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TOP
76#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战区:网通一区
服务器:十面埋伏
角色名:眼镜侠
有效邮箱:475048516@qq.com
TOP
77#

a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战区     网通1区
       服务器    彩云追月
        角色名    灬疯子灬

      邮箱 937528747@qq.com
TOP
78#

端午,我忆起的童年

说到端午,总能让我忆起那童年的趣事
      童年,是一叶载满糖果的小舟,甜的,酸的;是一支能画出彩色的笔,绿的,蓝  的;
      童年,又是一支欢乐的歌曲。童年是多么有趣。
  说起童年的趣事,我不仅会立刻想起那件事,而且还会忍不住哈哈大笑。
  那是一个端午节的傍晚,读一年级的我放学回到家,一进门,肚子就唱起了空城计。那时妈妈还没煮饭,我就对妈妈说:“妈,我肚子饿了。”妈妈正在房间里记账,抬头看见我脏兮兮的小手,才回答我:“先去洗手,我再拿吃的给你。”
  我来到厨房,看见爷爷正在洗茶壶,我就对爷爷说:“让我洗一下手。”
  我的手可能粘到什么东西,总是洗不掉,我望着桌上的“肥皂”,心想用肥皂搓一下就可以洗掉了。于是,便随手拿起一块“肥皂”,来到洗手盆,用“肥皂”使劲搓手。咦?这“肥皂”怎么没泡沫?我再搓了一会儿,用水冲手,奇怪,手怎么更粘呢?
  我拿起“肥皂”,闻一下,好像有甜味,我心想:不管什么,洗干净再说。“肥皂”搓完了,手还是粘粘的,双手一合,还差一点分不开。我心里糊涂,这“肥皂”怎么回事?妈妈走进厨房,看见桌上少了一块“肥皂”,疑惑地问:“强子,甜果呢?怎么少了一块?是不是你吃了?”“什么甜果?我的手还没洗完呢!哦,对了,不知道你这是什么肥皂,越洗越粘?”我问。
  妈妈走过来,摸摸我的手,明白了,扑哧一声笑了。她边笑边说:“你洗的不是肥皂,而是甜果啊!”我听了,也跟妈妈哈哈大笑起来。
  现在想起来这件事,想起童年时的无知,能不笑吗?



游戏账号:fantasy0432
所在区服:电信二区 破阵子
角色名称:奶谁一下
TOP
79#

每一条彩绳都有他不同的意义

每一条彩绳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题记


  前两天大连一直阴雨连绵,太阳也没露一下。昨天总算碰上了一个晴天。
  今天,从补习班回家,一个人底着头,漫不经心的走着,突然看到地上躺着一根已被剪断的彩绳。据分析判断,这里前一阵子应该是一个小水凼。(端午过后的第一个雨天,要把手上的彩绳摘下来,扔到水凼里。算是一种习俗吧!)这才突然反应过来。端午节已经过去很久了。望着地上此时孤零零的彩绳,不可抑制的想起奶奶。
  我的小学生活大多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那时的自己那么无邪,那时的日子那么温暖。
  那时,在端午节的前一个晚上,奶奶都会把我搂在怀中,我可以清楚的感到她的体温,和她血液中流淌的爱意。我静静的听着奶奶轻微的喘息声,看她变魔术般的将普通的彩绳,拧在一起,编成好看的结。然后她会用她的大手托起我的小手,认真而小心的将彩绳系在我的手腕上,脚踝上。清楚的记得她的那双大手那么温暖,却那么粗糙。当时的我还会天真的问奶奶,为什么不好好保护自己的双手。而奶奶只是莞尔一笑,不予回答。现在想起,才晓得,那是岁月在奶奶手上留下的烙印,是她经历无数风雨坎坷的见证。系好后,奶奶总是会端详一番,似乎在欣赏她的杰作。而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宛若三月中微风对嫩柳的抚弄;秋日里月光对修竹的依恋。又似晨曦中露水对小草的滋润;暮霭时夕阳与水面的辉映。奶奶澄澈的眸子中,满满的,都是对我的宠爱。
  至今,那种感觉依旧十分真切。仿佛还能感觉到奶奶的体温和目光。
  只是后来,我回到大连,回到妈妈身边。她的工作总是那么忙,忙到无暇顾及节日的到来,更不要说为我系彩绳了。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过了好几个。竟也习惯了没有彩绳的节日。只是当看到同学手上带着五颜六色的彩绳时,我虽然会不屑一顾,说那是小孩子的东西罢了。但心中,还是会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爱编织的端午的彩绳。
TOP
80#

重拾端午精神,熏陶民族品性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棕子,撒白糖。龙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写的就是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的情景。端午节发展至今,除了祭祀屈原以外,还增加祭祀伍子胥、越王勾践、钟道、海瑞、曹娥等人物;增添插艾、插菖蒲、以五彩丝缠臂、戴五毒兜、长命缕等。以表示在春夏之交辟邪止瘟、驱鬼禳灾及祝福、纳吉、游戏等民俗活动,使节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表面上看,端午节好像是一个民俗节日。在倡导科技文明的时代,是否还有些迷信色彩。其实,这个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具有其他节日无可替代的深刻意义。端午节由原始龙图腾崇拜,升华到倡导和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和品德的民族大节,不仅走过一个漫长历史岁月,也使文化内涵深华为培育和熏陶民族品性和精神的熔炉,传递民族文化血脉的摇篮。
  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屈原而生的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民俗文化的节日,更多是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和品格。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
  屈原表现出的是一种倔强与迂腐,鄙视策与术。“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认为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干净的躯体怎么能穿一个脏的衣裳呢?岂能与策与术之人同流合污?乱世战国时期,邦无定土,士无常主,屈原却心系怀王,死守楚国。如果屈原不那么死心眼,脑子灵活,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何愁无主?“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团将愁苦而终穷。”我不能改变志向去顺从世俗啊,当然难免愁苦终身不得志!司马迁评价他说:“凭屈原的才华与人格,只要不迂腐与倔强,何愁无地留,功成名就水到渠成,何以寻死?”果真如此,那就不是屈原,后世就不可能有一个端午节,今日,也不可能有一个放假的理由。历史上,无非又多一个像苏秦、张仪那样的术士,却少了一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烈士。
  作为一名官员,屈原身上表现出来的是正直、忧国忧民、廉洁、知荣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话翻译为:“我长叹一声啊,止不住那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虽然屈原是楚国贵族,一个士大夫,他在流放期间对劳动人民的深入接触,他深深地感触到人民的痛苦,表现了他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古今对照,像屈原那样的官员如今依然存在,但其他的不少已经蜕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权为私用,贪污腐化,作风败坏。近年来,我国官场的不良作风呈现出以下几类:阔气、浮气、奴气、俗气、**气。官场兴起一股玩弄权术之风,不学屈原的精神与人品,而学习大贪官和珅等人的官场生存术。远的不说,最近发生在湖南邵阳的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陕西“周老虎”事件等等,都是术的典型之作。要是屈原能复活,这次不用投江,非气死不可。因此,在端午节里,我们的官员就很有必要好好学习学习屈原的为官做人品质。
  端午不仅是一个民俗节日,在过节的时候,吃点粽子,开展一些纯粹的商业活动。其内在精神价值对当代国人产生的正面影响,远比申遗、假日经济重要得多。端午是一种精神,它重在张扬与爱护生命,重在敬畏与传承文化,重在继承与发扬光大,让子孙后代在屈原忧国恤民的爱国精神中走过,在舍身赴难的政治品格中超然。尤其是为官者,值得借鉴与学习。端午这一天,应该成为官员的荣辱日。

战区   网通一区
服务器 彩云追月
角色名 花都拔锝鸟
邮箱 4079746@qq.com
最后编辑haha456 最后编辑于 2010-06-13 10:14:06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