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search on Primary Education for Migrant Children in Shanghai
作者:陈再跃
上海市虹口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
二ΟΟ九年七月
目 录
摘 要························· 2
引 言························· 3
分析具体成因······················ 4
一、影响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情况的家庭教育因素····· 4
二、影响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情况的学校教育因素····· 7
三、影响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情况的社会环境因素····· 9
探索解决方法······················ 10
一、学校主导,制订学生导向的教育方案········ 10
二、家校联动,夯实学生学习的家庭支撑········ 13
三、社会扶持,培育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15
总 结························· 16
参考文献························ 17
上海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上海的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其子女的教育也成为日益重要的问题之一,引起**、社会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教育问题,通过多渠道资料搜索、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结合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考量,对学生行为习惯、学习状况、心理问题以及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和分析。力求发现问题的成因和关键,并努力寻找和探求解决方法:抓好学校教育,使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加强家庭教育,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素质;引进社区教育资源,优化社区教育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机制。力求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质量和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上海。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 教育状况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调研分析
A Research on Primary Education for Children of Migrant Peasant Workers in Shanghai
【Abstract】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 centers of Shanghai, more and more migrant workers come working in Shanghai.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ssues, concerning the Government, the community and scholars. We pay attention to migrant children’s educational condition, combine with the three factors of the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in their behaviors, studies, mental health and family education through the multi-**nnel information search, field researc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other methods. We seek to discover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make efforts to find and explore a solution: reinforce school education so that students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and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enhance family education and **nge the old concepts of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arents; introduce education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and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or the community to form a joint me**nism of the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We do our bes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igrant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study habits to help them integrate into Shanghai faster and better.
【Key Words】children of migrant peasant workers educational condition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research and analysis
引 言
一、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概念
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以下简称外来务工子女)是指户籍在农村,从农村出来到城市里打工的人员的未成年子女。他们的教育状况不是单独的一方面,而是包括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的综合状况。
二、调查研究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城市的开放、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外来人员进城务工已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外来务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人。上海流动人口高达499万人,其中有371万人来自农村。随之而来的适龄流动儿童已有40.36万人。因此,如何加强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也是关系到我国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是我们未成年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作为进入上海的第二代“移民”,未来的“新上海人”,能否进入学校,接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教育,将对社会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这些未来的“新上海人”不能真正融入上海,奋力追求知识和技能,他们就会变成一个人数众多、却不具备社会主流价值观,身在城市、心却远离城市的社会边缘性群体[1]。确保进城务工人员的后代入学完成义务教育,直接关系到外来务工子女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建设者和社会接班人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和繁荣,意义重大。因此,全社会应关心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现状,使他们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得到温暖,健康幸福地成长。
三、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堪忧
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很多问题。他们的家庭一般都居无定所,流动性大、稳定性差,来自五湖四海,语言障碍,教材不同,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等更是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卫生习惯、风俗习惯各异;再加上家庭条件差、父母打工忙,缺乏照顾和关爱会导致学生自卑、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教育状况令人忧虑。
这里,笔者着重以上海柳营小学为样本,分析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柳营小学地处上海市虹口区,建校已有六十多年,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公办学校。2004年9月起,学校根据市**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有关规定,开始全部接纳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并逐步转为公办的外来务工子女小学。学校总共有11个班,学生总数三百零六人,专职教师二十多人。到现在为止,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外来务工子女,只有一个上海崇明的学生。
笔者发现这里的学生拥有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的通病:卫生习惯差,一些孩子竟没有洗脸刷牙的习惯,衣服也不知经常换洗,有的脏得满是污渍;还有学生穿着拖鞋大摇大摆来上课;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得复习预习,每天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寥寥无几……教育状况不容忽视。
分析具体成因
一、影响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情况的家庭教育因素
问卷调查显示,外来务工子女中认为自己的学习一般、较差的占63%。被问到什么影响了学习?学生将“学习无人帮助、辅导”列为影响自己学习成绩的第一因素,占39%;将“生活无人照顾”列为第二因素,占24%;将“心里话没人说”列为第三因素,占14%。可见,家庭因素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一)家庭的经济基础
上海市统计局近期对流动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的月收入比较低。约有70%的外来务工人员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按目前本市生活消费指数,70%的外来务工农民工抚养子女及其教育消费只能勉强维持。
笔者在柳营小学对三百多名外来务工子女的抽样调查中也发现,近1/3的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经济情况较差(详见下表):
表1
家庭月收入表
家庭月收入
比 例%
500元及以下
3.2%
501—1000元
25.5%
1001—2000元
41.6%
2001—3000元
24.3%
3001元及以上
5.4%
由调查数据可知,在城市中站住脚跟的外来务工人员,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虽然远远高于家乡务农收入,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按照城市生活水平衡量,绝对水平仍然偏低,在城市中生活较为艰难。据调查,带子女进城读书的农民,多数从事批发零售业、餐饮服务业和其它社会服务业,许多家庭是在城市中卖菜、卖米、做家政服务、送水等等,好一点的在城市中开小饭馆、小商铺,或在批发市场有一个小摊位。因此,他们中多数或在城乡边缘合租廉价房居住,或住在临时工棚,开小饭馆、小商铺的白天开门做生意,晚上关门全家即在铺内搭板睡觉[2]。
这样的居住环境拥挤、狭小、不卫生。学生的“家”就安在菜场卖鱼摊位上的一个三、四平米的阁楼里,学生睡觉、做作业都在那不透风不见光的地方,连一张像样的桌子、椅子都没有。还有的学生父母在菜场卖菜,孩子年纪小家里有没人管,于是就让孩子在菜场里学习,孩子就趴在土豆堆上写作业,因此作业本上常有各种油污、菜汁等……学生在这样的“家”中谈不上什么学习环境,这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全然是天地之别。
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没有多余的钱为孩子订阅报刊、购买图书,更不用说像本地的孩子那样参加补习班、兴趣班了。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是在居住点附近玩耍。
(二)家长的自身素质
数量过多、素质较低,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一大显著特征。他们外出后转向其他行业就业时适应的范围非常狭小,大部分从事的是体力性工作,这就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他们的劳动收入低、工作不稳定、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低等不如当地人的显著差异,而且,在不良的生存环境中,流动人口又很难获得再学习、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致使其总体素质很难在一个短时间里有很大的改变[3]。
据抽样调查统计,柳营小学三百多名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也普遍不高:大多为小学、初中,极少数高中、大学,甚至还有文盲。(详见下表)
表2 父母受教育程度表
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
比 例%
文 盲
7.6%
小 学
36.7%
初 中
46.2%
高 中
8.9%
大学及以上
0.6%
家长文化水平的低下使他们没法对子女言传身教。另外,学生平时接触的人员较复杂,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习气的侵害。由于大多数的家长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所接触的亲友、老乡等大多亦素质不高,而且这些人的生活圈子较集中,他们身上的粗俗的习气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外来务工子女。
文化程度低、收入低、居住条件差、环境陌生等因素,对他们子女的学习会产生各种障碍。父母平时奔波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生活问题,更别论教育他们。学生学习上遇到了问题向父母求教时,父母往往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而爱莫能助。外来务工人员由于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再加上生活上的不如意,往往脾气暴躁,动辄打骂,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过于简单化,容易使孩子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因而自暴自弃、不思进取。
笔者从虹口区部分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了解到:许多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他们缺乏长远的目光,不明白未来社会知识人才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学习文化知识对孩子的将来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基本上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是偶尔问问孩子的考试分数。今后孩子是不是继续升学,或者进入高等学府,很多家长并没认真考虑过。
(三)子女的成长环境
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环境和本市子女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不像本市的孩子从小由父母带大,受到完整而正统的家庭教育,也常常被父母、亲人的关爱包围着,呵护备至。外来务工子女中的一些长年随着在外打工的父母到处漂泊,生活环境差。父母忙于生计,早出晚归或连上夜班,往往无暇也无力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还有一些学生根本就是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和在外工作的父母很少接触,因此感情上并不亲,更不用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关怀了。孩子失去应有的关爱而放任自流,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养成各种不良习惯。
在生活习惯方面,学生个人卫生意识差,不经常刷牙、洗脸、洗澡,脸上的汗迹可以从今天挂到**;衣服也不知经常换洗,沾满了油污还穿在身上;衣着不整洁,更有学生穿着拖鞋来上课;没有礼貌,还有乱扔纸屑,随地吐痰等行为。
而在学习习惯方面,外来务工子女大多学习无计划,平时懒得动脑筋,不积极思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回家做作业的习惯;不会预习复习课文,缺乏查资料、朗读背诵和课外阅读的习惯;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等等。个别高年级学生甚至有逃学、逃夜的现象。
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使得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角色认识不足,对家庭教育看法非常狭隘,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有问题就找老师、校长质问。上学就是“认识几个字”,家长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和家庭看护就可以了。家长普遍存在只注重孩子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情、人格等全面发展的现象,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学习、行为习惯重视不够[4]。
此外,许多家长仍然抱着传统的封建思想,重男轻女的现象很普遍,使一些学生孤独自卑,形成心理障碍。三年级的小夏同学说,她除了自己事要自己做,弟弟的事要大帮小,父母的事也要帮着做。每天从烧饭到洗衣服,她都要亲力亲为。父母对儿子和女儿的态度形成很大的反差,这种现象几乎在每个班里都有。
二、影响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情况的学校教育因素
(一)学生的区域差异
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来自五湖四海(经调查,柳营小学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主要来自安徽、江苏、江西、四川、河南这五个省,其它还有黑龙江、陕西、福建、浙江等省)。由于他们各自所学的教材不统一,进度不统一,使他们一时无法适应上海的教材;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差异较大,农村孩子新到城市,有学习上的压力,又加上生活不习惯,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孩子就会不适应上海公办小学的教育。
另外,许多学生的普通话不标准,也听不懂标准普通话,造成学习上的困扰。据柳营小学老师反应,有些新生入校的时候,只会说家乡话,这样既影响了学生和老师的相互理解、交流,也对学习造成了阻碍。
(二)学校的教学模式
通过和学校老师、大队辅导员交谈,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不理想。他们的接受能力差,很多知识课上无法理解和融会贯通,因而教学的成果很不理想。尽管老师已经**了额外的心思反复强调和辅导,但仍然没有明显的成效。
柳营小学的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是由本市私人办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转来的。这些学校由于办学不规范,教学质量低下。因此,这些学生在这样的学校中根本没有学到什么文化知识,基础知识普遍较低;另外一些学生则是曾在农村学校就读,后来才转到上海来学习,由于教材、教法的差异,使得基础知识薄弱,跟不上城市的教学进度。
据调查,新招收的一年级外来务工子女中,有的上过一年或半年幼儿园,近半数的学生连幼儿园都没进过。他们缺乏 学龄前教育,连最起码的数数、握笔的姿势都不会,更有的甚至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不认识。很多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文化常识也很欠缺。而现行公办小学一年级教材起点高,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部分学生感到跟不上进度,能力脱节;中高年级的插班生,有的只有一、二年级学生的水平,不认识拼音、不会写作文,基础很差。
学生的学习状况堪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跟着上海版教材的进度安排教学计划和设计教学方案,而不针对学生的水平改变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适当降低课文要求和作业的难度、放慢讲课的速度,学生上课就可能听不懂。加上学生的自觉性又不够高,课后不会自觉复习或找同学、老师答疑解惑,所以学习的新知识没办法及时消化吸收。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严重受影响,造成学习上的落后。
以英语教学为例,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外来务工子女都从未接触过英语,英语学习对他们来说犹如读“天书”,跟本地的孩子有很大的差距。上海的英语教材对外来务工子女来说确实难度较高,要补上之前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个英语老师透露,光是教学生学会二十六个字母、纠正英语发音就要**很长时间和很大的功夫。背单词也是困难重重,学生不是根据读音记单词,而是把整个单词囫囵吞下,死记硬背。这种时候,老师如果只顾着赶进度,不提供学生一些学习技巧和方法、或者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改变教课方式,学生这块不扎实的“地基”就会摇晃甚至坍塌。
(三)教师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态度
由于公办小学的老师大部分生长在上海大城市,他们的生活经验与人生价值都是城市化,或是中产阶级取向的。他们对学生所生活的社区及环境基本上是陌生的,因此这就导致老师很难从内心里真正去接受外来务工子女。虽然,学校接受了大批外来务工子女,但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5]。加上多数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成绩、学习和卫生习惯都较差,接受能力又比较弱,因此学校一些老师的心理上存在着不乐意、不情愿,潜意识里还存在着的歧视,并在教育教学时流露出来,讽刺、挖苦的话语和冷淡、轻蔑的态度会使外来务工子女增加了心理负担。外来务工子女本来就比较敏感、自卑,老师这样负面的态度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他们的边缘意识和被孤立感,使他们不愿意交流,无法融入学校生活。
三、影响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情况的社会环境因素
(一)社会政策不断重视
随着2003年**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以“公办学校、流入地”为主的外来务工子女就学政策[6],社会上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开始越来越重视。凡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女,进入当地公办学校读书不需要支付学杂费和借读费,而且可以就近入学。
上海相对全国其他城市是教育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但在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截至到2004年12月统计数据表明,外来务工子女主要分布在334所外来务工子弟学校里,就读学生22.5万人,另外还有部分是借读在上海890所公办全日制中小学里,就读学生17.8万人,二者的比例是1.26:1[7]。
上海公办中小学也承担一部分外来务工子女教育任务,但必须有居住证、有固定工作的务工者才能享受。即使公办学校愿意接收外来务工子女读书,但要收取活动费、服装费、伙食费[8],这些费用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造成一些学生家庭的负担。有些公办学校还将本地生和外地生区别对待,觉得外来务工子女的进入影响了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本地生源数量因此减少,学生的总体成绩下降,对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总之,外来务工子女入学的门槛还是偏高。
(二)社会歧视依然明显
在上海,人们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存在着一定的歧视心理。即使一些孩子从小就跟随父母在上海长大,但由于他们的父母没有本市户籍,依然本地居民看作是“外地人”、“乡下人”,因此他们自然也就得不到公平教育机会。不少外来务工子女到公办学校读书常常由于经济水平差、说话口音等原因受本地孩子歧视、欺负,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压力大、容易影响学习,使他们的成绩不理想,并产生自卑、缺乏安全感等心理。经济差异与文化差异等因素,使得外来务工子女很难真正融入公办学校。
柳营小学科研组曾对本校外来务工子女进行了心理状况的调查。调查中发现约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受人歧视等原因,外来务工子女被激发出自尊、自强感,边缘意识仍然存在。对他们来说,从家乡突然来到一个如此陌生的地方,心理落差较大,缺乏归属感,感觉孤独无援。他们内心基本上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感、不安全感、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因此心理上比较敏感、感情细腻脆弱[9]。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不愿主动参与活动,课堂气氛不活跃。
(三)社区环境有待提高
社区环境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来说,日常生活十分不稳定,他们居无定所,整天疲于奔命,而微薄、不稳定的收入依然很难给子女提供稳定和良好的社区环境。虽然有部分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上海买了房,但是绝大多数的普通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子女是城市社区服务的盲点。父母经济上的贫穷,使他们享受不到真正的城市进步文明生活;而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外的生存方式,使他们得不到来自新生活社区的社会关怀,不能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10]。而且,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住房一般是平房、大杂院或低层楼房,房屋的基本设施往往比较匮乏和简陋,邻里之间多为外来务工人员,与中心市区相比,外来务工子女所处的社区环境仍然相对落后。
探索解决方法
如何应对新情况,提高外来学生的学习质量;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健全学生的心智?我们需要深入发掘和探究问题,积极探索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摸索出一套较合理的,顺应新时代新情况,适合外来务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解决方法和教学安排,以改善和促进学生现有的学习生活状况,使外来务工子女尽快融入上海、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学校主导,制订学生导向的教育方案
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
(一)因材施教,优化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要针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基础,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较差,教师不能只根据现有的教材来进行授课,老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学生以前没掌握好的知识或他们从未接触过的常识。校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或改变教材、授课方式,布置作业时适当降低难度。比如低年级学生在每天语文课开始几分钟,由老师纠正学生的普通话发音。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还可以增加拼音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可以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删除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教师要根据外来务工子女的特点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 。外来务工子女大多家境贫困,许多学生家里没有电视、录音机、电脑等电器设备。因此,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资源,在课堂上通过各种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让学生利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教法上,教师也要开动脑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在英语教学中,由于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学英语难度高,教师就可以合理地设计一些教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自然地、积极地学习与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上海百度负面删除,做到寓教于乐。
再者,教师还要根据外来务工子女的习惯优化学习方法的指导。外来务工子女在以前的学校中只学会一种学习方法——读,这对以后的学习显然不利。所以,教师还应在课内和课外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如何预习、如何复习、如何查字典等,使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另外,对外来务工子女的个别辅导也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那些学习上特别费劲的学生,除了课堂上多关注外,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要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辅导,反复讲练,打好基础,使他们的成绩尽快地能赶上去。可以让学生结成“一帮一”对子,从学业、生活等各方面,全方位地由成绩好的学生帮助落后的学生。针对学习习惯差、不做作业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后为他们讲解不懂的知识,确保他们有能力操练、完成作业。
奖惩分明也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扬完成作业的学生,惩罚不做作业的学生;还可以进行班级学习习惯的评比,联合家长一起給完成作业或者取得进步的学生表彰和奖励。外来务工子女多数自尊心较强,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渴望被集体认同,因此可以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活动设计,培养良好习惯
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核心任务。学校在对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要给予最基本的教育和人文关怀,从最细微处着手:手、脖子、头发、指甲等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做起,到回家完成作业,有疑问主动找老师或同学提问解决等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校大队部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开展“好习惯伴我行”的评优活动。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重点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以及待人接物的礼仪、态度,使他们懂得一些生活常识,掌握必要的交往规则,提高其交往能力。并以此为目标,每月开展“文明大使”、“卫生大使”、“守纪大使”的评比。并充分利用晨会课、思想品德课、黑板报、壁报等宣传手段,让外来务工子女学规范,守规范[11]。
正视学习问题,逐步培养外来务工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多留意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在困难面前停滞不前的现象,采用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放学后给学生提供课桌,养成课后做作业的习惯。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纠正,如上课要举手发言、注意坐姿等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纠正习惯并非一次就能达到,仍然会有不断的反复,老师需要不断的纠正,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达成效果。
另外,针对学生基础知识差,文化常识匮乏的情况,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知识,寓教于乐。比如学校开展“英语节”、“科技节”、“英语节”、“读书节”等,加强学生的学术能力;利用图书馆的优势,组织课外阅读,“红读会”让学习优异的孩子看更多好书,并向班级同学介绍好书。
有的老师在班级中开展了古诗文诵读的活动。老师利用早读、午会课、两分钟预备铃时间,带领学生教学生诵读《三字经》和《论语》等中国文化的经典作品。在反复的吟诵中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兴趣,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故事,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体悟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并获得知识积累和文化的积淀。
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成长。学生在快乐之余,还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拓展了他们的眼界,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同时,课外知识和文化积淀会增加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更容易理解书本上的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三)心理辅导,增强自信意识
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数在农村长大,由于与父母接触时间短,加上所处的环境艰苦,造就了学生都很“懂事”。进入新的陌生环境学习,他们渴望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老师应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他们坦诚相待;多些耐心和关爱,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尊重理解他们,时常给予鼓励和赞美。正确的恰到好处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来到一个新环境后,难以与老师、同学交流、对新环境不熟悉这一问题,学校可以每周开设一次心理辅导课,教给他们与人相处的方法和熟悉新环境的方法,要求他们主动地与人交往,用一种积极而乐观的、能够欣赏和赞美别人的态度与人相处,要求他们主动地熟悉环境,以主人翁的身份面对环境,从而增强外来务工子女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方式,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自卑的学生,应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以正面鼓励为主,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陕西删除百度负面信息;对好斗的学生,则应培养他们较强的意志品质,保持稳定的情绪;对孤僻的学生,则应鼓励他们主动与同学交流,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此外,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及班主任信箱,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当他们失败时给予鼓励,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给予安慰,成功时给予肯定。使他们时时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谊、老师的关爱,从而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12]。
学校可以在放学后,让学生能够参加各种棋类、球类、绘画、校刊设计、手工等多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扩大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能迅速融入城市。而且放手给他们足够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用他们自己的行动来肯定自己的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更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二、家校联动,夯实学生学习的家庭支撑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有着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作用。
(一)建立家长学校,提供教育方法
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影响十分深远。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家教成功的基础。学校应专门建立外来务工农民工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利用家长学校来宣传家庭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指导他们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注意挖掘其子女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家长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看到孩子**的希望。同时鼓励家长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以赢得孩子的信任,并利用先天固有的亲子交往、和睦的家庭氛围,从多种角度去影响子女的心理和行为,使每一个外来务工子女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来配合学校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
学校应建议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孩子的学习,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首先,建议家长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无论自己多么忙也不要耽误孩子的学习机会,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天地。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留心孩子的作业情况,买一些参考书籍和课外练习。在学习之余,家长还可以订阅一些有益智力的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乐趣,增加孩子的知识面。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
上海删除帖子,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13]。
(二)设计开放活动,转变家长观念
首先,针对家长中存在的错误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学习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教水平,家长学校应定期授课,并在此基础上开设专题讲座,观看录像实例,编制家教方面的刊物等。还可以鼓励家长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监督学校办学和教育。学校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这些活动为家长指点迷津。
其次,为了督促家长担负起教育子女的义务,除建立《家校联系册》外,还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表格要求家长填写。一方面使家长明确教育目的,了解教育要求,引导家长发挥教育督促作用;另一方面,便于学校全面了解教育效果,掌握学生在家、在社会的表现情况,通过获得反馈信息来及时对症下药。这也作为评选好家长的依据[14]。
再次,请家长参加学校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学校一日开放、定期咨询、少先队活动等,不仅能使家长倍感荣幸,调动其教育子女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家长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亲临第一线了解情况。
学校每学期都设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去听上午第三、第四节课。笔者发现开放时间一到,学生便都涌向窗口、校门,翘首盼望着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些孩子一看到父母就立刻欢喜地跑过去;有些孩子的父母没时间来学校,孩子便一脸落寞。可见孩子们很渴望家长的关注、关怀,希望家长能参与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
(三)推进沟通交流,深化家校联动
首先,可以请的家长谈谈自己的教子体会。在家长会上,开设家教方面的专题研讨,让家长主动介绍家教经验,交流和探讨更合理有效的家教方法,使其他家长受到启发。
其次,学校、家庭之间须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化相互沟通。可通过家长会、教育咨询等形式多样的方法,及时交换信息,研究对策。有些家长放学会来接孩子回家,这时就可以让家长进校和老师及时交流,了解孩子当天的学习情况,当场反馈,尽快发现问题并商量应对方法。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将错误扼杀在摇篮里。
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缺乏身份认同,很担心学校会歧视他们和孩子。家长重视及时和学校联系,可以深化家校联动,使学校及时获得家长的反馈,有利于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地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样双方密切的交流可以打破这种隔阂与猜疑,增进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信赖感;同时在倾听家长意见的过程中,家长的个人成就感也获得了满足,有利于他们主动关心学生,积极响应学校的建议和举措,并主动联系学校。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来影响家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如环保知识、法律知识等回去讲给父母听,使家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就促进了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社会扶持,培育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一)政策扶持:放宽入学标准
**应该更积极地落实“两为主”的政策,积极宣传,认真落实外来务工子女在本市入学的政策;减免学杂费,保证他们能接受义务教育,不得违规收费;给予外来务工子女学校财政支持,以此保证更多外来务工子女能融入上海的学校,更快乐、更轻松地学习。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主渠道作用,扩大招生容量,完善借读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加强学籍管理,为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发挥民办学校的补缺作用。外来务工子弟学校“作为不合理的教育**下的一个特殊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投资和大量建设新校的情况下,对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应确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在规范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的同时,抓紧制订地方性的、符合客观实际的学校设立标准,扶植具备相应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帮助他们改善条件和提高质量[15]。
(二)社区扶持:社区参与共建
加强社区教育对改进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情况也是非常有效的。社区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它不是简单的社会教育,而是整合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大教育网络。
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为服务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
首先,学校可以利用社区内的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如学校可以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请社区人员来主讲,一周一个专题 ,内容可以涵盖交通规则、卫生防疫、市政建设、环境保护等,分别有交警、医护人员、城建工人、环保专家等主讲。这样就有利于外来务工子女对城市、社区的生活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其次,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还可以利用社区内的文物古迹、历史事件、优秀人物等题材,编写乡土教材、校本教材使学生对社区生活具有更科学的认识。
再次,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社区内组织各种活动,如环保志愿者、交通协管员、参与街道劳动、设计板报、晚会表演等等。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一方面帮助学生融入社区、体验社区生活,做一回小主人。
总 结
笔者通过对柳营小学等公办小学中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访谈,对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学习状况、心理问题以及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校和家庭这些角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教师应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更好地为外来务工子女服务。同时也提出了改进外来务工子女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现状的对策:抓好学校教育,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自信心;加强家庭教育,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素质;同时引进社区教育资源,优化社区教育环境。这样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机制,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快乐成长。
教育对每一个孩子都应是平等的。对外来务工子女这一“弱势学生群体”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外来务工子女也有许多优点,如他们做事大多有一定的责任感,容易知足、懂得感恩……。又比如笔者发现,下了课学生会主动跑上前帮老师擦黑板,拿教案、材料。他们通常较为独立,懂得刻苦努力,不娇生惯养。外来务工子女如果能够获得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环境,一样可以茁壮成长,绽放光彩。
我们需要下足功夫,坚持不懈,用我们的耐心和爱心去关心、尊重他们,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去教育他们,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引导他们,让他们不再是受教育的边缘人,让他们在远离家乡的上海,同样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
相关的主题文章:
危机公关的错误心理_负面信息删除 ㄟ崩裂前嘶声力竭 《下一次爱情来的时候》 深圳删除负面信息 北京市北京市思博传媒删除百度贴吧 1、只要告诉我事情的重点就可以了:我不要又臭又长的谈话 我不怕别人流言蜚语,我只怕**光勇气 -搜搜删除负面帖子 搜吧怎么去删除负面信息和问吧帖子负面秒掉无忧网络公关专业删帖 公关公司怎么删除负面新闻 负面信息消除QQ 电话和方法 尽管我与“静秋”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我在人生的路途中快马加鞭 ㄟ崩裂前嘶声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