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发新话题

九州端午齐欢腾 精英主板任你拿 [复制链接]

1#
尊敬的玩家朋友: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大家用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等多种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不仅能让大家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特点、韵味、情感,还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使我们从中得到情感的启迪、熏陶,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这个“端午节”《龙腾世界》与您一起欢度!让我们共同怀念那难忘的一幕。

  活动时间:
  6月12日15:00-6月20日12:00

  活动内容:
  活动期间,玩家在论坛指定版块进行跟帖,对您经历过的家乡欢度端午节最难忘的活动或情景进行描述,也可以介绍各地端午节的奇风异俗(可配图)。要求内容健康向上、丰富有趣,尽可能详细并通俗易懂。我们将根据玩家所写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等方面进行评奖,选取5名幸运玩家。

  奖项设置:
  端午最佳幸运奖5名
  奖品:精英主板1块(价值千元)

  活动规则:
  1、每条论坛跟帖的内容下方必须注明战区、服务器、角色名。公布获奖名单及发放奖励将以此为准(发放奖励时官方将根据获奖角色名所在的账号进行发放,请务必正确填写角色名)
  2、每位参赛选手可发多帖,重复发同一贴,恶意灌水者取消参赛资格。
  3、违反版规者将取消参赛资格,具体删帖、锁帖规则请参看版块版规。
  4、帖子内不得出现任何与政治、色 情、暴 力等相关内容,违者立刻取消活动权利。
  5、如需上传图片请使用论坛自带的上传附件功能(帖子左下方),点击“浏览”选择图片路径,选中图片之后点击“插入”确定即可。 (图片尽量使用jpg格式)部分不合格及违规的图片我们将会删除或屏蔽。
  6、获奖名单将于6月21日公布,公布之后请所有获奖玩家将获奖信息提交至龙腾官方邮箱:longteng@baiyou100.com。获奖信息包括:战区服务器、账号、角色名、有效邮箱、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真实姓名。提交获奖信息截止到6月25日24:00,之后将不再处理。6月27日前奖励全部发放完毕。
  7、活动最终解释权归百游汇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所有。

  24小时客服电话:010-59934000
                        

龙腾五千年 决战天地间
                            《龙腾世界》项目团队
                              2010年6月12日

最后编辑GM127 最后编辑于 2010-06-12 15:50:55
本主题由 百游客服 GM101 于 2010/6/23 9:36:4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往事回忆

关于端午节的往事回忆---

     其实对于我们这样的年龄的人来说,一年比一年感觉类似端午、中秋这样的节日,其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把两样传统食品浅尝一下,就算过节了,今天看到百游推出这样的活动,反倒促使我回忆起了小时候过端午节的种种场景。

     还记得,在小时候,我们是很盼望某个节日的来临的,想端午中秋这样能有吃食的节日更是翘首期盼。

     我是四川人,我依稀记得端午节这天奶奶会从农贸市场买来新鲜的艾叶艾草,然后烧一大锅的水,将这些草叶放进去熬煮几个小时,见汤色变成中药汤的颜色时,拿出来给我擦洗身体,说这样是可以消毒驱邪。甚至还放几个鸡蛋在药汤里,待熟透后,拿出来在眼睛上碾滚,说是清火明目的。其实除了粽子以外,那个时候最感兴趣最好玩的,还是奶奶买回来的一种竹筒,具体名字忘记了,它的功效是杀虫驱蛇,使用的方法是将前端的引子引燃,待竹筒冒烟的时候,将竹筒扔到房屋的角落和阴暗的地方,气味其实有点火药+雄黄的味道,但那个气味我超喜欢闻,被我奶奶说成我是白蛇转世。还记得最搞笑的一回,那时候我们都还是住的大院子,都是公用厕所的,逢端午节那天,奶奶又买了烟筒回来,由于本身这个烟筒是不会爆炸的,奶奶就让我自己点燃后去扔,我那时很淘气,直接将一个烟筒丢到了厕所里,刚扔了不久,就听见里面有人开始骂街,哈哈,结果后来才知道,里面有人,跑也不是,不跑也不是,被熏得眼泪哗哗的。  还有的记忆就是喝雄黄酒,是买来的雄黄,直接用白酒化开,小孩子就浅尝下,大人就煮一桌菜,好好的吃一顿。

    离开家乡已多年,其实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都已经是非常丰富了,但是每到节日还是忍不住会回忆那在故乡的节日氛围,想起绕城河龙舟的百舸争流,想起那冒着黄烟的药竹筒,想起已经逝去的奶奶,想起故乡的老屋,想起菜市场憨厚的菜农。我甚至觉得有点时候,我们已经把节日形式化,反倒失去了节日的真正乐趣。

    行文临近尾声,我想起宋朝黄裳的一首律--喜迁莺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谨此祝愿各位龙腾世界的玩家端午节快乐!阖家幸福!

战区:电信一区
服务器:女娲补天
角色名:暗夜丨强哥
有效邮箱:23212539@qq.com
TOP
3#

中国各地端午节奇风异俗

中国各地端午节奇风异俗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战区:网通一区
服务器:百鸟朝凤
角色名:火龙哥
有效邮箱:zuoyp@sohu.com
最后编辑zuono1 最后编辑于 2010-06-12 17:19:33
TOP
4#

中国各地端午节奇风异俗

中国各地端午节奇风异俗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藉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TOP
5#

小时候对于端午的认识是从看《白蛇传》开始的。看了《白蛇传》,才知道原来端午节要喝雄黄酒;看了《白蛇传》就引发了少时的我对于和尚、寺庙的讨厌;看了白蛇传,使得我不再讨厌蛇类,而觉得在田间打死一条蛇是多么残忍。但是家乡还有个习俗就是雄黄酒,端午那天要用雄黄酒擦身体,据说可以辟邪,所以每个小孩都不可避免。
家乡的端午节我总是记忆犹新。孩童时,端午那天一大早,家人就会带我到家中地头割艾叶草,天边地头到处都是野生的,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晨曦下,那细细的茸毛上还沾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在清晨的凉风中,闻着那种似中药味的艾叶草,每次都让我精神一振,忍不住捧着那艾叶草狠狠的闻上几口,到了上午,家家户户都把艾叶草和菖蒲挂在门外,那清香,很纯、很浓烈,让人觉得端午节是如此的独特。
印象最深刻的当属家乡的粽子了。端午节前夜,家人在昏黄的灯光下,用手熨平青绿的芦苇叶,折成角斗型,将白天浸好的糯米、芝麻、绿豆、红米豆等拌在一起,再放些芝麻油,一小把一小把放入,包着粽子。我在一旁的桌上写作业,注视着母亲和姐姐的黑发在灯下泛着光亮,神情专注,长长的芦苇叶在母亲灵巧的十指之间反复折叠着。不到两小时,粽子包完了。端午节早上,母亲把粽子放在一口大锅里煮,先用大火煮,煮一段时间后,再用文火慢慢熬。这时锅里便会慢慢地溢出一股香味来,那粽叶特有的清香便弥漫了整个屋子,人便好似在云雾里了。而置身于这满是清香的屋子中,真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兄弟们等了很久,好不容易等到粽子端上桌子,迫不及待呵着气,剥开粽子把那热烫烫的粽子往嘴里塞。松软的米粒、扑鼻的清香真是妙不可言!
端午节家乡还有个最热闹的项目就是划龙舟,上午,河的两岸挤满了密密麻麻的人,几艘龙舟已经横在江面,任由人们怎么吆喝就是不动,岸边的人会像钓鱼那样挂满了礼物,让龙舟经过时剪去。等到大家礼物都挂的差不多时候,龙舟此时慢慢消失,谁也不知道去了哪里。现在才知道他们是到下游的某一规定起跑点,所有人都焦虑等待着,声音像夏风扶过的稻田那样,一层层瞬间传来,龙舟已经开始了,水手用力划桨,船上站着一个人手拿剪刀,不时剪去经过水面岸边垂钓的礼物。人潮澎湃,呐喊叫好一直回荡在空中久久……
离开家乡已经10年了,不知现在家乡的端午节的节日气氛是否还依旧浓重?好想回到那段美好时光啊



电信一区
大禹治水
路过四季
电子信箱:bedzc@163.com
TOP
6#

【五月粽香飘】我所知道的天津端午习俗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一听到这首民谣,就说明端阳节快要到了。
  作为北方重镇,天津人过端午,又与其他的北方城市有许多不同之处。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水系纵横、漕运发达,特别是在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粮北调的枢纽,这使得津城有别于其他北方城市,民俗文化中融入了诸多的南方元素,可谓是“五方杂处、南北交融”。
  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在我国许多南方城市留存至今。而在北方,能把端午节赛龙舟弄得风生水起、绵延至今的,恐怕只有天津了。据史料记载,100多年前的天津,端午节三岔河口的龙舟会,也曾盛极一时,这在我国北方城市中是极为罕见的。时至今日,每到端午节前后,都会在海河上举办各种类型的龙舟赛事。百舸争流,鼓声震天的场面,令人流连。龙舟竞赛,渐渐成为了天津端午习俗中重要的一部分。
  老天津卫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浴兰节”。老百姓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必须避“五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因此,端午节那天,家里的女人,要用五色彩纸剪出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贴在窗户上,寓意“驱五毒、保平安”。现在,贴“五毒”窗花的已很少见,而在自家大门上插上艾草,成了人们杀虫灭菌的绿色选择。
  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每到端午来临,天津市的许多药店都会推出配好的防病中药香囊。香囊内通常有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除了清香、驱虫、避瘟、防病,香囊作为服饰的点缀和装饰,也是一个不错的绿色创意。
  到了端午节,就不能不吃粽子。每遇端午,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飘溢着甜丝丝的粽子清香。包粽子,在天津也有不少“老例儿”。米要用上好江米,枣要用乐陵红枣,粽叶最好用白洋淀苇叶。天津粽子多以红枣、豆沙为馅,呈三角形或四角形,粘韧而清香。
  端午节,在天津已不仅仅是吃粽子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了,人们更多的是在体味一种文化,一种记忆。



最后教大家如何包粽子
TOP
7#

难忘那端午粽香


   传统节日中莫名地就喜欢端午节,可能是天生爱吃那香甜的粽子吧。我们老家俗称“五月端午”“五月节”“粽子节”。小时候感觉我们那里不是特别重视这节日似的。也不是每年必吃。
至今记得第一次吃粽子,大约是小学三年级吧,邻居大嫂送给我家一碗粽子,那形状新奇、个儿不大,墨绿色的、冒着苇叶与江米混合的香气,那么诱人。吃在嘴里,软糯的口感枣香四溢,我喜欢吃。我知道那叫“粽子”。

当然,那时我弄不清阴历的五月节具体是每年的哪天,家长只简单地告诉我们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但是再具体的故事就不了解了。记得第一次包粽子是四年级,是妈妈准备好材料,我亲手学习包粽子,笨拙的手将苇叶错位折成一个小三角兜,先放一颗枣、抓一小把江米、再放两颗枣、再抓一把米将小兜填满,用留出的长苇叶折回将米该严实,用细线使劲系好。立体的四角粽子就完成了。看到一大盆包好的粽子,充满成就感。记得那时哥哥去收麦子了,妈妈给他送饭送的就是刚刚出锅的粽子。从此我记住了收麦子的季节到了,就差不多该吃粽子了。呵呵……
上初一之后,老师具体地讲了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原来为了表示对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才知道粽子是扔到河里给鱼虾吃的,为了让吃饱鱼虾不吃屈原的身体。原来有这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长大以后发现,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特别重视这个节日,不光吃粽子,把端午节赛龙舟的项目也挖掘出来。当然粽子的种类繁多,南北口味各不相同。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04年带孩子出行,华东五市游,在高速公路的嘉兴服务区,看到许多卖粽子的。虽然刚吃完午饭不多时,还是没有挡住棕香的诱惑买两个大肉粽吃。回来之后,我问女儿几天下来咱吃了那么多特色食品。什么最好吃啊?她的回答让我始料不及“什么饭也没有嘉兴的大肉粽香!”呵呵^^想来粽子的魅力之大。当然我也感到那是我吃过的最香的粽子。
现在的人们大饱口福。不单端午节吃粽子,只要想吃,什么是时候在超市都能买到,真空包装、速冻的,应有尽有。
美好的传统节日让现代的人们好享福哦!
我决定,今年再忙也要买点原材料,教我的女儿包粽子。给她记忆里留下传统节日的美好!
网通1区
高山流水
夜月冰雨
邮箱:19296802@qq.com
TOP
8#

【五月粽香飘】我所知道的天津端午习俗
  文/云之舞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一听到这首民谣,就说明端阳节快要到了。
  作为北方重镇,天津人过端午,又与其他的北方城市有许多不同之处。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水系纵横、漕运发达,特别是在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粮北调的枢纽,这使得津城有别于其他北方城市,民俗文化中融入了诸多的南方元素,可谓是“五方杂处、南北交融”。
  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在我国许多南方城市留存至今。而在北方,能把端午节赛龙舟弄得风生水起、绵延至今的,恐怕只有天津了。据史料记载,100多年前的天津,端午节三岔河口的龙舟会,也曾盛极一时,这在我国北方城市中是极为罕见的。时至今日,每到端午节前后,都会在海河上举办各种类型的龙舟赛事。百舸争流,鼓声震天的场面,令人流连。龙舟竞赛,渐渐成为了天津端午习俗中重要的一部分。
  老天津卫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浴兰节”。老百姓认为五月为毒月,初五又是毒日,必须避“五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因此,端午节那天,家里的女人,要用五色彩纸剪出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贴在窗户上,寓意“驱五毒、保平安”。现在,贴“五毒”窗花的已很少见,而在自家大门上插上艾草,成了人们杀虫灭菌的绿色选择。
  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每到端午来临,天津市的许多药店都会推出配好的防病中药香囊。香囊内通常有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除了清香、驱虫、避瘟、防病,香囊作为服饰的点缀和装饰,也是一个不错的绿色创意。
  到了端午节,就不能不吃粽子。每遇端午,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飘溢着甜丝丝的粽子清香。包粽子,在天津也有不少“老例儿”。米要用上好江米,枣要用乐陵红枣,粽叶最好用白洋淀苇叶。天津粽子多以红枣、豆沙为馅,呈三角形或四角形,粘韧而清香。
  端午节,在天津已不仅仅是吃粽子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了,人们更多的是在体味一种文化,一种记忆。



最后教大家如何包粽子
TOP
9#

忆儿时端午

儿时的端午节: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就数端午节最为热闹了,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呆在乡下。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与平时的过年过节一样,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外婆总会让我乖乖坐在床边,给我讲一些过节的规矩,例如“不许乱说话““不许偷吃冷粽子”“不许与小伙伴打闹”“不许玩水”……我总是批频频地点头。外婆就让我早早睡下,好让明天能有个好精神。    
     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就先奔向厨房,此时外婆已把厨房里的一切都打理好了,灶台上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的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有豆沙、有肉、有红塘。于是,我就坐在桌上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乡下的灶台是两边的,一边用来烧水,一边用来煮菜煮饭,外婆就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放入大锅中,然后还细心地放入一小勺的盐,接着就往灶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了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     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粗糙的像树皮一般了,但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用红绳编成的络子就编成了。     此时,蛋也煮好了,外婆就捞起一个最大的用红纸沾水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脖子上。接着,外婆就往我兜里装着瓜子、糖果、花生,我往往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龙舟赛了。     外婆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嘱咐着要我快些回来吃粽子。我总是一溜烟就消失了。
   小伙伴们此时都差不多到齐了,由邻家的大姐姐当头,领着我们这一群小毛孩到河边看赛龙舟。由于河道较小,所以就只有两条的龙舟,每条龙舟都有13个人,12个人划桨,1个人打鼓喊口号,“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动作整齐地划着,两条龙舟你追我赶地向前驶去。     可是,小孩子会知道看什么呢?我们只不过图个热闹罢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会儿,便觉得无趣了,就坐在一旁分享起零嘴,男孩子呢,则不然,他们总喜欢沿着岸边追着龙舟跑,由于划桨的人力度较大,几乎每个男孩身上都有水花溅着的痕迹。      锣响了,大概是舟到终点了吧,刚好东西也吃完了,站起身,与伙伴们拉着手高高兴兴回家去。
      太阳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厨房里已经飘出了桂叶的清香了,我就连忙蹿进厨房里,去挑已出锅的个大的粽子。一般我都会坐在门槛上把那个粽子吃得干干净净,偶尔会剩下几颗糯米粒给鸡吃,看着大公鸡的贪吃样,我也被逗乐了……     尽管如今过端午节,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编络子给我,尽管母亲的手艺一点也不比外婆逊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真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啊!

          战区: 三区
        服务器:电信  九华山
        
           角色名:拓海o
有效油箱:  52607420@qq.com
TOP
10#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得长了长长的胡子的节日,这个节日甚至同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古老。若说端午节的历史,最早也有4600年了,早在炎帝黄帝当权的时代,中国人的祖先就开始过五月五的节日,不过那时候的五月五节庆不叫端午节,而叫龙子节。而纪念中华民族的历史图腾神龙而设立的。而龙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清,但肯定是一种迷离变幻的神物,不是人间所有的。《左传昭公十七年》说:“昔者黄帝氏以云记,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记,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记,故为水师而水名;太皞氏以龙记,故为龙师而龙名。”这就说得很清楚了,中国古代最大的氏族有黄帝氏族,炎帝氏族,共工氏族,太皞氏族,前面三个氏族的图腾都是自然景物,云,水,火,依此类推,我们可以断定,作为太皞氏族第四个图腾的龙,也是自然景物,那就是河流。再说龙的繁体字,曲折蜿蜒,水网交错,就是河流的象征。又由于龙身弯弯曲曲,九折十八弯,龙的本意就是代表河流,这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本质特点,也就是伴河而居,伴河耕种,生生息息,绵延后代。所以,龙代表的河流,就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生存的根基。你看看,我们湖南十四个大中城市,1900多个乡镇,几乎全部建立在河流两岸,这就说明我们湖南人同河流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所以,对龙的崇拜,就是河流文化的崇拜。如果没有河流,也就不可能有博大精深的湖湘文化。至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代的龙子节就深刻地表明了中国人对河流的依存关系。如果我们把生我养我的母亲河解释成母亲龙,伴水而居的中华子孙就是龙的儿子,那么对龙的认识就上升到生存哲理的层面了。还有一点,既然中国古代的端午节是龙子节,那么它会不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呢?结论显然是肯定,我们作为中国龙的传人,这个龙子节就一定会在今天的端午节留下一些礼仪性的东西。比如说,我们岳阳地区的民间,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就是远古先民在龙子节的纹身习俗的遗迹。我们到了端午节那一天,采用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在身上描绘一条一条的彩色条纹,来表示自己是中华龙的子孙,现在我们不在身上纹身了,于是这简化了这个仪式,改变成在身体的手臂上缠五彩丝线了。
      下面再看为什么五月初五的节日被称为端午节,端午节这个名字同中国人语言风俗和文字风俗习习相关。端则发端是也,也就是事物的初始,五月初五于是也叫端五,就是本月第一个五,最初的一个五日。为什么端五后来又叫端五呢?这是因为是中国人用词习惯常把同音字作为同义字使用。在古代,中午的午同一二三四五的数字五同音,所以可以午五通用,这样端五也就变成端午了。下一个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湖南人的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呢?这也同中国人的文字风俗大有关系,中国数字有单数和双数之分,奇数和偶数之分,根据《周易》八卦的原理,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所以,一三五七九为阳,又由于五是阳数,于是端午节也就变成端阳节了。这个阴阳变数在我们湖南人的名字里面也大量存在。比如说吧,一三五七九这些单数月份出生的人,就可以起个带阳气的名字,又由于阳可以通洋,所以单数月份出生的人士,给自己取个带西洋色彩的名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生个男孩子,你可以取陈大卫,李约瑟,张参逊。刘西蒙,甚至可以取个贵族名字,阿尔芒斯,简称王阿芒。女的呢,可以取个张夏娃,李安娜,陈莎白,吴丹妮,詹珍妮,都是可以的啦!如果单数月份出生的孩子,你不想取个洋气的名字,那么就在名字里面带火带金带木,也是很好的选择。比如李鑫,刘松;而女孩子呢,就带个花号的,也是木,比如陈芯,李芙蓉,王牡丹,张小荷。而如果是双月出生的呢,就要带水带土,比如张小波,李湘江,陈凌艳,王凯旋。
      值得注意的是,五月在中国是恶月,战争多,死伤多,比如大诗人屈原,就是在五月份投江自尽的,所以系红丝带避邪就特别重要。因而端午节又被称为“恶日”。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天生的孩子要谋害父亲。东汉《风俗通义》也记载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父亲害怕他给皇室带来灾难,于是就把这孩子从小寄养在宫外的庙堂里。由此而言,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普遍现象。这样一来,驱魔怯邪也就忧为端午节之首选,在这一天湖南人要广插菖蒲、艾叶以驱鬼,在屋子里薰蒸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这也就成为普遍的民间习俗了。
      更让人吃惊的是,中华民族的端午节民俗,既是各各不同和异彩绉呈的,同时又是非常统一的。不仅长江流域百姓有端午驱邪的民俗,而黄河流域的中原人民同样相信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后汉书·礼仪志》里面,讲到了一年四季里应该注意的礼仪,其中仲夏之月就明确指出:“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到南北朝时期,这个风俗更为完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缠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名拟甚多。”也就是说,端午要把彩色丝线缠在手臂上,第一条叫长命缕,第二条叫续命缕,第三条叫辟兵缕,这种名堂多得很呢。有的地方在这天用菖蒲叶做成宝剑形状,挂在大门上,认为菖蒲宝剑可以驱赶疫鬼消灾。这些活动流传全国神州各地,只是内容大同小异而已。这就说明,中华民族的文化有内在的大一统性。
  同时,又据光明日报出版社的《中华之节》一书记载,端午节最早在周代就产生了,《周礼》有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也就是说,最早的端午节,原本就是中华民族的洗澡节,到了那一天,我们父老乡亲,男女老少,全部要到湖边河边或者清亮亮的山泉水旁边,采集一把一把的兰草,惠兰,鲜艾叶,鲜菖蒲,鲜艾草、银花藤、野菊花、麻柳树叶、九节枫、荨麻、柳树枝、野薄荷、桑叶等煎水,再放到大锅里烧成香汤,然后一个一个地洗澡,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到祖庙里拜祭祖先,快快乐乐迎接新来的夏天。关于端午节我们老百姓洗澡的故事,伟大诗人屈原的《楚辞》里面也记载得明明白白,屈原跑到洞庭湖畔过端午节,看到家家户户都香花香草,泡水洗澡,他非常高兴,就留下诗句说:“浴兰汤兮沐芳华,也就是每年五月五日,湖南人喜欢把芳香的兰草煮成热水去洗澡,可见战国之前,就有了端午节了。
      又由于端午节不仅历史古老,而且还涉及到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所以,早在五四运动期间,就有很多的学者研究端午节的民俗文化,企图通过对端午节的寻根,来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桶源,来振兴被帝国主义船坚炮利打得七零八落的民族精神。于是大手笔闻一多写了一篇《端午考》,他认证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而赛龙舟则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的节目。”国内最权威的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明史》,张传玺先生解释说:“端午节直源于先秦时期,但当时不仅称谓复杂,而且习俗各异。秦汉以后,端午节的风俗逐渐融合为一,但其巫术宗教色彩仍很浓重,当时端午风俗仍以怯病禳灾为主。《风俗通义》云:五月五日,要以五色彩丝系臂,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可见,最早的端午节主题是消灾去病驱鬼,确保百姓平安。这里又提出一个问题,由于中国地域广阔,每一个地区的地理风貌、气候条件,物产条件都存在着巨大的区别,这就叫一方水养一方人,又由于这种时代、地理、气候和物产环境的区别,因而东北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端午节风俗是存在很大不同的。虽然中国各地的端午节都有祭祀祖先的内涵,但是由于各地的气候、水土、物产存在明显的不同,所以各地过端午节的礼仪和模式也就出现了巨大的区别。甚至对端午节源头的解释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各的说法,也正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所以每一种说法都能言之成理。具体归纳起来,端午节的纪念内涵有四种说法。
      端午节的由来,第一说是纪念介之推。据东汉蔡伯喈的《琴操》记载,是纪念介之推的。这个故事来源于《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话说春秋时代山西有个晋文公,他的儿子叫重耳,非常有才华。可是文公却立自己的小儿子当太子,这样一来,重耳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于是,重耳就带着介子推等一批家臣在外面逃亡。有一次,光进了深山野林,没有食物,重耳饿得昏倒过去。介子推为了保障主子的安全,就在自己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红烧给了重耳吃,也就是割自己的肉给主子当晚餐。重耳吃得津粋有味,夸道:“这肉真香啊!介子推,是你救了我,倘富贵,无相忘!”这就叫介子推割股食。可后来呢,重耳在外面流浪十九年之后,终于时来运转,当上了国王。可他在封赏臣僚的时候,大大封赏了那些吹掉拍马的大臣,独独抛弃了介子推。介子感叹说:“上下相蒙,难与处矣。人也,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乐。”他就带着母亲就到山西绵山种地当农民去了。后来,重耳发现自己没有封赏介子推,搞得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没有任何人愿意为国王拼命效力,于是他很后悔,就跑到绵山寻找介子推,可介子推想的是功成身退,不求富贵,避而不见。于是重耳等急了,就放火烧山,结果把介子推母子活活烧死了。后人感动介子推功成身退不求富贵的气节,就把端午节变成了介子推的纪念节。
      第二说,是说端午节是纪念吴国大将伍子胥的节日。据国三时代邯郸淳撰写的《曹娥碑》记载,端午节原本是纪念伍子胥的。春秋时代,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可勾践忍辱负重,城俯极深,他不但送给吴王大量的金珠宝玉,而且还把越国最美丽的姑娘西施献给夫差做小妾,于是他这一套献媚取宠的手法也就很快发生了效用,弄得吴王眉开眼笑。更让人奇怪的是,勾践放下自己国王的九五之尊,竟然天天给吴王倒马桶,充当了粪奴的角色。有一次,吴王说自己得了大病,恐怕活不长了。勾践就打开马桶,伸出手指,舔了一舔吴王的**说:“报告大王,大喜大喜。您的**呈现苦涩之味,这说明你的疾病很快就会好了。”吴王一听大喜,就接受了越王勾践和求和书。于是,吴国大将伍子胥立刻跑到宫殿里面戏阻吴王说:使不得,使不得,绝对不能接受越王的求和。一旦勾践返回绍兴,他立刻就会整军经武,拥兵自重,吴国距离灭亡也就指日可待了。可是吴王声色犬马,根本不听。由于伍子胥久跪不走,于是吴王气得暴跳如雷,就命令伍子胥拔剑自刎。伍子胥临死前大叫说:天哪,天哪,何其冤哪!我死后,要把我的眼珠子挂在东门城楼上,让我亲眼看见越国是怎样灭亡吴国的!”就在那年五月五日,吴王杀掉子胥,并把子胥的尸体沉到水中。这就是苏州民俗:“五月五日,以迎伍君。”所以,李白的诗歌《越中怀古》说:“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
      而在湖南的资江流域,也有端午节祭伍子胥的民风民俗,据《越绝书》记载,公元前483年,越国灭亡吴国,夫差自杀,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06年,“楚怀王败越,设江东郡,越国退守会稽。”前222年,秦始皇灭亡越国,“改会稽为山阴”。于是,吴国的贵族面临卖身为奴的危险,这样,夫差同伍子胥的后代不得不举家逃亡,而且不约而同地逃到了资江流域。夫差的子孙逃到资江上游的邵阳,伍子胥的子孙逃到了资江中下游的桃江。由于资江方言吴同伍同音,所以这些子孙有很多就改姓吴了。不过邵阳吴是吴王的子孙,桃江吴却是伍子胥的子孙,或者说,邵阳的吴李梅三姓,祭的是祖先吴王,桃江的吴李梅三姓,祭的却是吴国大将伍子胥。二者虽然有亲戚关系,但按亲族支系的谱系划分,还是有所区别的。因此,洞庭湖西岸的端午节,就有了两层含义,一是纪念屈原,二是纪念伍子胥。这种祭伍子胥的风俗一直绵延到宋代,至元以后,由于兵荒马乱,家族流散,就仅仅只祭屈原屈大夫了。
      第三说,端午节是祭祀会稽烈女曹娥的。据晋代历史家虞预写的《会稽典录》记载,曹娥是汉代有名的孝女,大约在公元143年的五月五日端午节,曹娥的父亲曹员外跑到钱塘江岸迎接伍子胥伍君神灵的时候,突然卷来钱塘大潮,将员外活活奄死,而且江水汹涌,很快把尸体给冲入海中。年方十四的烈女曹娥,由于不得其尸,就沿江号哭,昼夜不停,最后投江而死,以死祭父,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孝女,后人感其道德高尚,感天动地,所以就在钱塘江边上立下了曹娥碑,每逢端午就进行祭祀。这就是端午节由来的第三种说法。
      第四说,就是纪念屈原。这种记载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吴均先生写的《续齐谐记》。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人民为了纪念他,岳阳一带的平民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端午节,用竹筒贮米,投入江中,进行祭祀。端午节纪念屈原的风俗,早在秦代就开始了,后来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的关键是,为什么屈原要自沉汩罗江,为什么汩罗江人是如此深情地怀念屈原,这种无限沉痛无限感伤的哀婉情结,根本就不是屈夫子客死汩罗一类修辞解释得了的。常言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秘密的答案,还是必须从屈原自来寻找。众所周知,屈原自沉汩罗江之前,写下了他一生的绝笔诗歌《怀沙》,什么叫怀沙?就是怀念长沙。我们再看《怀沙》的第一段,清楚地表达了屈原当时的心志,原文是:“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这就是说,夏天的湘江水呀,滔滔不绝,江边的草木呀,莽莽苍苍。我在永哀地怀念我的先祖呢,汩汩流出的眼泪,湿透了南方的土地!这四句话,就是解读屈原自沉汩罗江的金钥匙。因为古人有狐死首丘的风俗,人死后最好的归宿,就是死在家族出生的地方。而屈原的祖先又是谁呢?
      从公元前公元8世纪开始,楚国在北方受到齐国秦国的压迫,不得不采取南下扩张的战略。楚王率领军队大规模地进入长沙,仅《湖南通鉴》所记录的,就有五次。第一次是公元前680年,楚文王把湖北襄阳的小国罗子国国遗民数千人,迁移到了长沙罗县的汩罗江地区,并且在现在的屈原农场建立了罗侯城。《汉书·地理志》说:“长沙国罗县,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第二次是楚成王于公元前671年,沿湘江南下,进入汩罗和长沙,并且驻扎军队。《史记·楚世家》记录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也就是楚成王把长沙作为战略开发方向,而不是进攻北方的中原,所以叫“无侵中国”。第三欠是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灭掉湖北房县的糜子国,并把糜子国的的遗民迁移到岳阳市的梅溪镇。楚庄王熊旅还在长沙筑城驻军,这就是长沙建立军事堡垒的开始。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对楚国的发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屈原非常尊敬自己威猛勇敢的祖先楚庄王。公元前591年,第四次楚共王于公元前573年进入长沙,并且在长沙的军事要塞中长期停留。
      第五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就是公元前385年,楚悼王起用著名军事家吴起为大将,发动了长达数年的“南平百越”的战争,《战国策·秦策》记载说:“吴起为楚悼王罢无能,废无用,南攻扬越,北并陈蔡。”而楚悼王就死在这一次战争中,悼王的棺木,也很可能在长沙停留。或者说,这五代楚王经略长沙地区,显然留下了很多遗迹,并且留下了一些王族坟墓。所以屈原不远千里跑到长沙来,就是为了寻找他祖先的墓地,这就是他来到长沙的原因。为什么屈原又会自沉汩罗江呢?原因非常简单,因为长沙古称青阳,地域从北边的岳阳一直延伸到南边的衡山。后来长沙又称罗县,而罗县的管辖范围,就包括整个汩罗江流域。这样一来,屈原寻祖而到汩罗江自沉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长沙是他祖先世世代代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他狐死首丘,让自己永远地留在这里,同祖先为伴,这显然是符合当时风俗习惯的。又因为屈原把罗县长沙人汩罗人看成自己的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所以,作为屈原乡亲的汩罗人当然就对屈原怀着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汩罗人把屈原作为家乡的骄傲,自己亲族的骄傲,所以世世代代祭祀,永不停息。这种血浓于水的乡亲关系,成为维系汩罗人同屈原长久感情的重要纽带,所以,屈原高洁美好的文化,就是汩罗江文化最优秀的代表,而我们今天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先生,也是对汩罗江文化的重大发扬和传承。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湖南老百姓过的端午节,也不一定是五月初五,也有选择其他日子过端午节的,据石建初先生的《三湘风俗》一书记载,湖南侗家也有六月初一过端午节的。到了那一天,湘南湘西的侗家人张灯结彩,穿上最美丽的衣裳去划龙船,去河里面捉鱼摸虾,还做清水煮鱼,拜祭祖先,这当然也是一说。因为根据侗家的文化,菜肴的上品就是吃出鱼肉菜蔬本身的鲜味,这就是本味,最高明的厨师,最高平的食物境界,就是保留食物最本色的鲜味。所以六月初一过端午,侗家人讲究的就是水煮活鱼,爆炒青菜,敬献给祖先。而我们湖南人,大多数都是古代扬越人的后代,而侗家则是扬越文化最重要的传承者之一。因而侗家这个六月初一过端午的习俗,同样对湖湘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信一区
大禹治水
极乐灬跳跳
TOP
11#

端午节趣事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来到了。超市里,大街上到处飘散着粽子的香气。可在我们老家,到端午的时候,吃的不是粽子,而是鸡蛋。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我是如何盼望着端午节的到来。

   到了端午节这天早晨,全家都要用一种特殊的草泡的水来洗脸,说是明目。这件事情一般都是二姐来完成的,头一天晚上放学后,二姐就要到处去找一种草,我现在已记不得它叫什么名字了,也就是那么一点点的叶子而已,可对各家各户来说,它可是宝贝,因为谁家要是没有用这个东西洗脸,就好像有什么倒霉的事情降临似的。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哥来做,他要到山上去拔艾蒿,这个东西不难找,到山上很容易就找得到,但你也要识货,有些艾蒿是没有那种香气的,再就是爸爸的任务,到果园里去找桃枝,这两样东西要挂在门上的。一切工作准备妥当了,就是我们孩子最高兴的时刻了,因为平时从来没有鸡蛋吃的我们,在这一天也能分上二到三个的。有的年头我们还能分得上一个鸭蛋或是鹅蛋的。

   妈妈在饲养家禽方面不是行家,我们家每年也就是养几只鸡。从入四月开始,妈妈就不再拿鸡蛋去买了,那几只鸡也会在这个时候享福了,吃的饲料也要比以前要好,为的是让他们多下几个蛋,不至于在端午的时候,让几个孩子出门没面子。因为我们第二天上学出门都要把鸡蛋藏在怀里的,几个小伙伴都要比比谁分得的鸡蛋最多,得到最多的那个这一天就是最荣耀的,也好像在这一天腰板最直的。这个时候的我,往往是最委屈的,也没有往日大班长的精神气,在我的记忆中好像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占过上峰。妈妈有时看我们回家不高兴,就提前预支明年的端午计划,让我们平时好好学习,明年不但有鸡蛋还会有鸭蛋,鹅蛋等。为了兑现承诺,妈妈一般就要拿家里比较珍贵的东西去跟人家交换,交换的往往得爸爸开会得到的奖品,单位发的礼物等。

     端午这天分得的有限的几个鸡蛋,剩下最后一个了我总是不舍得吃,每天放学回来都要拿出来闻闻,用手摸摸,那感觉就好像现在我去摸那从海边见到的水晶石,还要每天换一个藏的地方,不然让哥发现了,他就会趁我不注意给我偷吃了。因为他从来都是端午中午没到,就把几个早就装进了肚子里了。每天都不舍得吃,每天都去拿来闻,可是有一天放学回家的时候,再拿出来闻的时候,那味道就不对了,赶快问妈妈,我的鸡蛋怎么不香了,妈妈过来看看,哎呀,我的傻闺女,鸡蛋臭了,不能吃了呀,这个时候我就会咧开嘴大哭,就像挖了自己的心肝宝贝似的,哥就会这个时候出来说风凉话,叫你不给我吃,看成臭蛋了吧。妈妈总会说,明年再多你分一个,我的闺女将来一定是个会过日子的好手。

    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家,每天都要逼着老公和儿子早晨吃一个鸡蛋,我是从来不吃的,现在鸡蛋的味道再也找不回幼时的香味了。又是一年的端午节来到了,老家的孩子不会再为谁分的鸡蛋多少来论英雄了吧。
战区:一区
服务器:夸父追日
角色名:八幻之天宝
有效邮箱:80141408@qq.com
TOP
12#

又是一年的端午节来到了。超市里,大街上到处飘散着粽子的香气。可在我们老家,到端午的时候,吃的不是粽子,而是鸡蛋。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我是如何盼望着端午节的到来。

   到了端午节这天早晨,全家都要用一种特殊的草泡的水来洗脸,说是明目。这件事情一般都是二姐来完成的,头一天晚上放学后,二姐就要到处去找一种草,我现在已记不得它叫什么名字了,也就是那么一点点的叶子而已,可对各家各户来说,它可是宝贝,因为谁家要是没有用这个东西洗脸,就好像有什么倒霉的事情降临似的。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哥来做,他要到山上去拔艾蒿,这个东西不难找,到山上很容易就找得到,但你也要识货,有些艾蒿是没有那种香气的,再就是爸爸的任务,到果园里去找桃枝,这两样东西要挂在门上的。一切工作准备妥当了,就是我们孩子最高兴的时刻了,因为平时从来没有鸡蛋吃的我们,在这一天也能分上二到三个的。有的年头我们还能分得上一个鸭蛋或是鹅蛋的。

   妈妈在饲养家禽方面不是行家,我们家每年也就是养几只鸡。从入四月开始,妈妈就不再拿鸡蛋去买了,那几只鸡也会在这个时候享福了,吃的饲料也要比以前要好,为的是让他们多下几个蛋,不至于在端午的时候,让几个孩子出门没面子。因为我们第二天上学出门都要把鸡蛋藏在怀里的,几个小伙伴都要比比谁分得的鸡蛋最多,得到最多的那个这一天就是最荣耀的,也好像在这一天腰板最直的。这个时候的我,往往是最委屈的,也没有往日大班长的精神气,在我的记忆中好像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占过上峰。妈妈有时看我们回家不高兴,就提前预支明年的端午计划,让我们平时好好学习,明年不但有鸡蛋还会有鸭蛋,鹅蛋等。为了兑现承诺,妈妈一般就要拿家里比较珍贵的东西去跟人家交换,交换的往往得爸爸开会得到的奖品,单位发的礼物等。

     端午这天分得的有限的几个鸡蛋,剩下最后一个了我总是不舍得吃,每天放学回来都要拿出来闻闻,用手摸摸,那感觉就好像现在我去摸那从海边见到的水晶石,还要每天换一个藏的地方,不然让哥发现了,他就会趁我不注意给我偷吃了。因为他从来都是端午中午没到,就把几个早就装进了肚子里了。每天都不舍得吃,每天都去拿来闻,可是有一天放学回家的时候,再拿出来闻的时候,那味道就不对了,赶快问妈妈,我的鸡蛋怎么不香了,妈妈过来看看,哎呀,我的傻闺女,鸡蛋臭了,不能吃了呀,这个时候我就会咧开嘴大哭,就像挖了自己的心肝宝贝似的,哥就会这个时候出来说风凉话,叫你不给我吃,看成臭蛋了吧。妈妈总会说,明年再多你分一个,我的闺女将来一定是个会过日子的好手。

    后来有了自己的小家,每天都要逼着老公和儿子早晨吃一个鸡蛋,我是从来不吃的,现在鸡蛋的味道再也找不回幼时的香味了。又是一年的端午节来到了,老家的孩子不会再为谁分的鸡蛋多少来论英雄了吧。
战区:一区
服务器:夸父追日
角色名:八幻之天宝
有效邮箱:[email]80141408@qq.com[/email]
TOP
13#

回忆小时候的端午节(东北)

看他们都是在网站上扒的吧~~ 看着没意思~我说说我自己小时的 端午节吧~
小时候的事情 现在回忆起来真的很怀念 记得的上小学的时候 端午节的早上家人都起的很早  妈妈早起开始煮 鸡蛋 鸭蛋 鹅蛋  而我呢手脚都绑上五彩线 (女孩子应该还带 香包 就是用香草做心 在用彩布包起来 比较小巧可爱)就出门找同学 三五个聚在一起上山采集5种不同的树枝 在山上用露水洗脸 在打打闹闹种采集够了树枝 回家绑上五彩的葫芦 插在门和窗户上边(不知道南方怎么弄的 东北都是这样吧) 忙完这些就差不多该上学了呢~~ 在加吃完鸡蛋 种籽  兜里藏了三个鸡蛋(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知道 嘿嘿) 就上学了 到了班级 什么也不干 马上找同学 碰鸡蛋 谁的记得硬 谁就是英雄  在碎了2个后拿着唯一的一个鸡蛋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 碰到了硬茬子 郁闷啊一下子就把我的鸡蛋碰碎了 还没等我伤心 就发现他用的居然是鸭蛋 我“怒了”上去就开始打闹起来 (他打不过我 嘿嘿 我的体格比较健壮) 闹完 开始布置教室啦~怎么布置呢? 谁也没带葫芦和5种树枝啊 怎么办? 嘿嘿 有办法 我们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就冲出教室 到学校不远不近的居民区 看到没人 就把别人家的成果拔下就跑 (现在想想那时自己真的很讨厌 别人都是辛辛苦苦采集 我们居然把人家的成果“盗窃”了 唉~大家可别这么干 嘿嘿) 然后 把“盗窃”来的树枝 装饰教室 (完)  因为在我的记忆了 我们这的端午都是早晨比较热闹 记忆深刻吧~ 现在社会发展了 节日的气氛没那么浓了~没什么好说的


战区:电信一区
服务器:女娲补天
角色名:湘丨茹丶依丨貘
有效邮箱:hanziyuan@126.com
TOP
14#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账号:pzj469634744.一区.盘古开天.
角色:弥足急救
邮箱:yangla520202@sina.com
TOP
15#

端午节粽子端午节,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粽子投入江中。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战区:2区                                                        
   服务器:忆江南
   角色名:懿虹
   有效地址:[email]447665442@qq.com[/email]
TOP
16#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各地的端午节习俗
  
  (东北三省)
  清早要出门去郊外,野地或公园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 系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纸葫芦原先是个人家自己做的,现在大多是买的。有的人家还会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芦挂在一起有扫除百病的含义。采回来的艾草(蒿子)放在水里用来洗脸。小孩子的手脚腕上带“五彩线”,是用红黄蓝绿黑白等颜色的细线拧在一起的。脖子上带着香包,花花绿绿各色式样的都有。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甘肃省]
  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高邮的端午较为特殊,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就是挑好看的鸭蛋装在彩线结成的络子中,挂在胸前。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湖北省]
  黄冈市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海南省)
  每逢端午,海南各处都会如中原一般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在如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县治城垣定安,五百年历史的明成化古城门洞内,仍有两个石阶叠架着两条鲜艳、修长、昂扬的龙舟。海岛先人,端午时节,扛起龙舟,奔向大河,挥汗于南渡江中竞渡……历史就从一个个古色端午,时光交错着流淌到了今朝。素有“椰乡”之称的文昌,是宋庆龄的祖居地,临海傍河。自古以来,当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祈福求安。海南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家在海南的小郑说,从小过端午,家里总会四处弥漫艾草香味。妈妈早早的在家门口悬挂艾草,晚上,烧了一大锅的艾草水,就着艾草,洗洗身子,说是这样,可以驱魔避邪,强身健体。小吴,家在海边,幼时,每逢端午,家里人都会带他到海边去洗龙水。百姓们认为,屈原先生早已当了龙神,洗洗 “龙水”,龙神会保佑孩童健康成长。自幼,海岛内的百姓,都相信,海浴——用海水擦眼,可以去眼疾;用海水洗身,可以去除皮肤疾病。滂海的澄迈县,为纪念这一特色民俗,每逢端午,都会在盈滨半岛举办“龙水节” 。海岛各地的人们老老少少,都纷纷来此一起“洗龙水” 。万人共泳,这一端午海面奇观,你看过么?端午,也是清明之后,海南人一家团聚的日子。据说,只要能够回家,岛上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回祖宅。祭祖、向父母请安、与兄弟姐妹戏耍。女人们,则早在半个月前就张罗着裹粽,到正日子,家家户户,送粽传平安,热闹非凡。海岛上的一年,就在粽子飘香、龙舟竞渡、龙水嬉戏中,进入了漫漫长夏。
  安徽
  安徽合肥:端午节插艾草招福驱邪
  端午节到了,安徽合肥市民按照传统习俗,纷纷购买艾草插在门上以招福驱邪。合肥市淮河路上一个菜市场内,一位女士买了几枝艾草,正准备回家烧饭。她说,按照传统,端午节要把艾草挂在门上驱邪。在合肥市城隍庙市场的路边,家住郊区的王大爷推着辆三轮车卖艾草。他的艾草是从附近的山上采来,用别的草叶将几枝扎成整齐的一捆捆来卖,一块钱四捆,艾草散发着特殊的芳香,不时有人上前挑选购买。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羽状深裂,表面是绿色,叶被密生白色毛,茎叶均有特殊香气。中国古代以艾草为药,针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于穴道上,进行烧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认为艾草可以招福驱邪,中国古书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古时认为端午节之后天气开始炎热,蚊虫滋生,易发传染病,因而在这一天以所谓“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等5种植物,来驱除各种毒害。
  安徽歙县:端午节跳钟馗捉鬼
  位于安徽南部的歙县每年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悬艾草、舞龙舟等风俗外,还有独具特色的跳钟馗施威捉鬼活动。钟馗小鬼们扛着“钟进士出巡”、“肃静”、“回避”的牌子,钟馗手持利剑,戴着破伞,还有小鬼捧酒钵等民俗表演。
  据了解,跳钟馗是民间避邪驱鬼的方式之一。过去歙县许多村落端午节都有跳钟馗表演,钟馗出巡范围只限本村,村头路口、大街小巷都要巡到,以示驱鬼之彻底。事先准备接钟馗的人家,为了达到求神驱鬼的目的,将燃放鞭炮助威,在鞭炮声中,尘土四扬,气氛威严。有资料显示,在中国清代诗人的作品中就有端午吟咏钟馗的诗,也许是这时天气湿热人多病,瘟疫易流行,故请钟馗来驱邪捉鬼。
  云南省
  那边人过端午,吃花生、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吃花生是取其长生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
  台湾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战区:二区
服务器:青玉案
游戏名:丶北村景子
附件: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 注册
最后编辑weiwen604 最后编辑于 2010-06-12 22:19:03
TOP
17#

关于四川老家端午节的那点儿事.

悬挂艾蒿
    还记得小的时候,到了端午节,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家里的举动就是在大门上悬挂艾叶草,那时候漫山遍野的四处都是艾叶草,现在看看,还比较难得,甚至都有人拿出来做买卖了.

端午吃粽
    到了午饭的时间,就有粽子吃了,小的时候,还隐隐约约的记得,奶奶会经常做粽子给我们吃,里面都是用糯米做成的,外面包裹的是一层那种农村里面的竹叶,那种竹叶是很大的那一种,比较的特殊,里面有红枣是儿时最喜欢的东西.稍微大一点儿的时候,我们就不吃粽子,吃糍粑,因为他们的材料也都相差不下上下,而且糍粑容易做,还好吃,又方便,老家的这点儿风俗,都开始变味儿了.

赛龙舟
    记得小的时候,端午节是不放假的,但我们总会偷偷的从学校里面出来,因为外面的嘉陵江上可热闹了,一年一次的赛龙舟就会在嘉陵江上举行,儿时的记忆以及开始模糊,很多的东西已经记不太清,只是记得他们都穿着黄色的衣服,一个个整齐划一的坐在龙舟上,等到命令已发出,他们就像轩上的箭一样‘嗖’的就一起出去了,旁边的喊声是一浪高过一浪,看的人比划龙舟的人多多了,他们的滑竿一起上下飞舞,可好看了.小的时候爱热闹,哪里热闹就跑去哪里,端午节的时候,也常常不在学校,不在家.


饮雄黄酒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这些也都是一代一代的传说下来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新白娘子传奇》中有一段写的不是很神奇的吗?白素贞喝了许仙购买的雄黄酒之后,很快就现出了原型,我想很多人都记得这样一幕吧,小的时候,也是经常爱看的一部电视.




战区:电信一区
服务器:大禹治水
角色名:交换兔子
有效邮箱:505722166@qq.com
附件: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 注册
最后编辑jiaohuantuzi 最后编辑于 2010-06-12 22:40:49
TOP
18#

射柳打马球 北方人的端午节庆活动

在古代北方,每至端午,人们要涂饮雄黄酒,在手足腕处系挂五彩丝。

五彩丝不是五彩缤纷的花色丝线,而是确定了的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缕索。清代北方人发辫上及门外屋内各处悬挂荷叶香包,墙上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与南方的赛龙舟不同,最具北方特色的是射箭和打马球”。

我国北方各民族从来没有端午节竞渡习俗,更不知道南国汉族还有一位爱国大诗人屈原。但是,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午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北方人民的端午节庆游戏——射柳。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这种节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明皇击鞠图。击鞠亦即打马球,也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经济娱乐活动之一。相传,唐玄宗利隆基便是这项运动的爱好者。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此外,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打马球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19#

射柳打马球 北方人的端午节庆活动

在古代北方,每至端午,人们要涂饮雄黄酒,在手足腕处系挂五彩丝。

五彩丝不是五彩缤纷的花色丝线,而是确定了的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缕索。清代北方人发辫上及门外屋内各处悬挂荷叶香包,墙上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与南方的赛龙舟不同,最具北方特色的是射箭和打马球”。

我国北方各民族从来没有端午节竞渡习俗,更不知道南国汉族还有一位爱国大诗人屈原。但是,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午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北方人民的端午节庆游戏——射柳。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这种节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明皇击鞠图。击鞠亦即打马球,也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经济娱乐活动之一。相传,唐玄宗利隆基便是这项运动的爱好者。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此外,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打马球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战区:网通2区
服务器:千古风流
角色名:牵魂梦绕
有效邮箱:wuning28326@vip.qq.com
最后编辑19790609wu 最后编辑于 2010-06-13 00:22:55
TOP
20#

射柳打马球 北方人的端午节庆活动

在古代北方,每至端午,人们要涂饮雄黄酒,在手足腕处系挂五彩丝。

五彩丝不是五彩缤纷的花色丝线,而是确定了的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缕索。清代北方人发辫上及门外屋内各处悬挂荷叶香包,墙上张挂钟馗画像或避邪符印等。“与南方的赛龙舟不同,最具北方特色的是射箭和打马球”。

我国北方各民族从来没有端午节竞渡习俗,更不知道南国汉族还有一位爱国大诗人屈原。但是,在辽、金、清各朝历史上都有端午节契丹族、女真族和以后的八旗将士驰马射柳、打马球的竞技遗俗。

  北方人民的端午节庆游戏——射柳。据说,这项竞技活动在辽时便已出现,一直延续至清末。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驰马射柳在端午节清晨举行,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这种节日竞技相沿成习,直至清末。

明皇击鞠图。击鞠亦即打马球,也是北方端午节的主要经济娱乐活动之一。相传,唐玄宗利隆基便是这项运动的爱好者。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此外,北京还有游天坛风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日避毒也。过午后,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段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上海还有钟馗赛会,由一男子饰成钟馗,手挥宝剑,前举一纸糊蝙蝠,作“喝福来迟”状;跟随全副仪仗,穿行街市,以作驱祟。另外端午期间还有马戏、抢鸭活动。

打马球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战区:网通2区
服务器:千古风流
角色名:牵魂梦绕
有效邮箱:wuning28326@vip.qq.com
最后编辑19790609wu 最后编辑于 2010-06-13 00:24:30
TOP
发新话题